中青在线
  2006年12月1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入世5年,汽车业欢腾背后有隐忧
2006-12-14
本报记者 武卫强
    

    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的5年过渡期结束。

    这一天早晨6点半,家住北京南二环的刘海洋准时出门了。这么早上班,目的就是避开“早高峰”。5年前买车的刘海洋告诉记者,他特别厌烦堵车,以前二环路早7点半以前基本一路畅通,现在不到7点好几个路段就“搅成一锅粥了”。他说:“与5年前相比,我上班出发时间至少提前了1个小时。”

    当天早晨8点40分左右,北京东二环雅宝路公交车站上,在一家报社上班的王子良费力挤下800路公交车,用手擦擦额头上的汗,长长出了一口气。他回头望望二环路上像蜗牛爬行一样行进的车流,对身边的记者说:“明年一定买车,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样挤下去真受不了。”

    国家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城市公交车速越来越低,现在平均车速只有每小时10公里,比自行车每小时12公里还慢。与此相对应,今年北京市平均每天有近1000辆新车上路,而近5年来,全国汽车销量平均每年增长100万辆。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有人说,“你一旦拥有汽车,就再也不想离开它”。因此,尽管交通越来越堵,停车越来越难,养车越来越贵,但越来越多的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成为“有车族”。然而,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汽车的使用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恶劣。

    3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曾呼吁:“在汽车社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未做好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很欠缺,以至这一现实逐步到来之时,我们还茫然不知所措。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当对未来10年、20年汽车大量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觉醒和准备。”

    2006年,国内汽车销量将突破700万辆,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对于行车难、停车难、交通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有专家指出,从目前看,要想真正实现汽车与环境、人的和谐发展,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新汽车消费税、交通强制责任险、汽车侧面碰撞标准等。近一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地再度酝酿是否征收拥堵费。此外,争议了十几年的燃油税呼声越来越高;公交优先发展的思路开始提上日程;更严格的安全、环保标准正陆续出台……快速膨胀的汽车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备受煎熬,能否适应来自政策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将是一个严峻考验。

    加入WTO的5年,汽车业的最大收益是引来了市场的充分竞争。从表象看,5年来,一个标志性变化就是汽车价格的持续高台跳水。然而,在消费者为汽车降价欢呼的背后,整个产业也蕴涵着危机。

    2004年,因为持续的恶性价格战,汽车生产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从2005年开始,生产企业通过“疯狂国产化”和加强本土化研发重获生机。在继2003年的“井喷”之后,2006年汽车产销两旺,被业界称为“又一次井喷”。

    这一年,近百款新车型投放市场,汽车价格进一步下降。在生产企业谨慎降价的同时,来自经销商的大额度促销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在部分区域市场上出现失控的局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品牌的经销商,让利幅度已经远远超过利润。经销商贴钱也要卖车的现象正上演着岁末车市最后的疯狂。

    为什么会大面积地出现这种局面?从2005年4月1日起,《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开始实行。自此,汽车销售渠道的“生杀予夺大权”完全集中在生产企业手中。出于追求市场占有率的需要,汽车厂家不断扩大经销商数量,并不断增加市场终端的压货量。此外,为了加快资金回流,多数厂家规定经销商要先付车款后提车。出于维系现金流和完成厂家任务获取利润返点的需要,经销商不断加大促销力度,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

    2003年之前,汽车销售是诞生暴发户的行业,但短短两年之后,不少经销商却开始向记者抱怨:“我们是弱势群体。”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厂家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风险“巧妙”地转移给了经销商。

    除了成千上万家经销商之外,更为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开始抱怨自己是“弱势群体”了。整车企业要“疯狂降成本”,首先是“疯狂”向零部件供应商下手。一家汽车企业的老总向记者炫耀说,他们到一家零部件企业谈采购价格,连加工零部件剩下的废料也计划在内,令零部件企业的老总叹服不已,连说“实在厉害”。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在竞争压力成功向上游的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的经销商转移后,整车企业的财务报表好看了很多,但整个产业却“很受伤”。2006年,汽车产销两旺的背后是质量投诉率的直线上升,是越来越娱乐化的营销炒作,是越来越混乱的市场消费环境,是一片欢腾下整个产业潜藏的种种危机。

    需要肯定的是,加入WTO的5年,中国汽车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幅度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就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如同我们不能总是愣头愣脑地喊“大国雄起”一样,对于我们的汽车产业,也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评价,毕竟别人已经走了上百年,我们实质意义上的跨越只有5年。5年,欢腾背后也有隐忧。

    吴影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