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市区通往戴高乐机场的1号高速公路上远眺,拉库尔讷夫市的“4000户城”只是几座再普通不过的高层建筑。这个阿拉伯和非洲移民聚居的城区所隐藏的各种问题,只有在近距离接触它时才会真正有所感受。
1963年,为了安置大量涌入的外国劳动力,法国政府在距离巴黎不到10公里的拉库尔讷夫市建造了这一高密度居住区。这里最初有4000套公寓,“4000户城”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移民问题开始引起法国民众的担忧,“4000户城”也成为法国“问题郊区”的象征。只要法国的郊区有所动荡,这里必然成为法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法国历届政府都曾誓言解决以“4000户城”为代表的敏感郊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向居住在这里的移民后代推行法国的“融入”政策。2005年年底的郊区骚乱发生一年之后,“4000户城”的青年是否在逐渐摆脱困扰他们多年的失业、贫困、暴力等问题?在一名非洲同行的帮助下,记者与居住在这里的米卢达女士取得联系,并在她的陪同下走进了这个令很多记者望而却步的居民区。米卢达说,到这里采访的记者如果能有当地居民陪同,会比让警察保护更加安全。
极右翼政客勒庞曾把郊区比作外国
走进“4000户城”,记者马上感受到法国“问题郊区”的封闭与贫困。在拉库尔讷夫市3.5万的人口中,有40%就“堆积”在这个占地面积并不大的居民区。一座26层的塔楼和一座长150米、高15层的板楼,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强烈的压抑感。入口处的商店、肉店、面包房等商业设置几乎无人问津。居民楼内的涂鸦、垃圾和小便的味道,会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还在法国。难怪法国极右翼政客勒庞说:“我当选总统后首次出国访问,是到法国的郊区。”
米卢达今年20岁,她的父母来自科特迪瓦。从米卢达一口标准的法语可以判断,她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虽然只能让米卢达拿到法国的最低工资,但是她对此并无怨言。她告诉记者,对于“4000户城”的很多青年来说,能找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就是他们的最大梦想。法国的750个“敏感郊区”的平均失业率是20%,而“4000户城”的失业率则高达37%。
种族歧视是造成“问题郊区”的根源之一
在居民楼下踢球的一群年轻人中,米卢达向记者介绍了她的邻居贾马尔。来自突尼斯的贾马尔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商校就读并获得市场营销本科文凭,现年24岁的他至今没有找到工作。说起“4000户城”高失业率的原因,贾马尔马上批评起这里的青年所受教育的水平。“4000户城”的单亲家庭比例是整个巴黎大区平均水平的两倍,很多孩子从小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为了提高郊区的教育水平,法国政府自1982年起开始实施“教育优先区”政策,“4000户城”周围的学校都被列入该政策的实施范围。但是,资金和教师力量的缺乏并未改变这里的青年人中途辍学的严重现象。
尽管教育条件不佳,“4000户城”里仍有很多青年像贾马尔一样,在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法国社会。然而,法国很多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经常让贾马尔这样的年轻人面临拥有高学历却“一职难求”的尴尬局面。贾马尔说,他寄出的很多简历杳无音讯,招聘者根据简历上的照片和名字很容易判断他是阿拉伯人并对他“望而生畏”。这种排外倾向在法国社会表现得日益强烈,让很多试图融入这个社会的外来移民的后代产生失望和怀疑的心理,在“融入”与自我封闭之间徘徊不定。
对于“4000户城”的青年来说,选择封闭则意味着选择贫穷,而贫穷又让他们更加排斥法国社会。法国政府专门负责家庭补助的部门透露,“4000户城”内的居民是其所在的第93省最贫穷的居民。米卢达告诉记者,这里近60%的家庭收入低于法国贫困线,一半以上的家庭付不起房租。
邮递员甚至警察都轻易不敢进入“禁地”
一些出于生活所迫的年轻人,开始从事毒品买卖。在一个楼道的入口处,两名年轻人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记者。米卢达说,他们负责在外面“放哨”,毒品交易在居民楼内进行。法国警察偶尔会对这些毒贩子发动大规模突袭,但很难做到人赃俱获。
与法国的很多敏感郊区一样,“4000户城”的青年将这里视为自己的“领土”,任何政府公职人员的到来都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和抵制。米卢达说,居民区周围不断有巡逻的警车,但是没有任何警察敢单枪匹马进入这个“禁地”。就连水电工、煤气工、消防员、邮递员等人也尽量选择早晨到这里工作。这时,暴力青年通常还在睡觉。
下午4时30分是周围学校放学的时间。记者看到两辆闪着警灯在巡逻的警车。值勤的警察告诉记者,由于放学时经常发生勒索和斗殴事件,他们每天都会在这个时间来到这里保护学生。然而,几名与记者聊天的中学生却表示,他们认为警察的出现是为了威胁这里的年轻人,提醒他们遵守“共和国的法律”。一名在这里工作多年的老师对记者说,学生与警察之间的误解,是“4000户城”的青年与整个法国社会之间误解的一个真实写照。
郊区青年要用选票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加强与“4000户城”青年们的沟通,拉库尔讷夫市政府负责移民事务的官员法鲁克每周腾出两个下午时间来接见希望与其交流的青年,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在一些热心社团的创意下,“4000户城”内成立了“二次机会学校”,为辍学青年提供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和各种就业信息。市政府也鼓励“4000户城”的青年在周围的免税区创业,通过成立公司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为身边的无业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阿卜杜拉是市政府鼓励创业政策的众多获益者之一。他在两年前利用从“经济创业权利局”获得的贷款,成立了一家运送残疾人士的专业公司。现在,他的公司雇员已经超过20人,每年的营业额也超过50万欧元。阿卜杜拉认为,自我封闭不是“4000户城”青年们的宿命,通过个人努力融入法国社会才是他们的正道。
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正在临近。法国社会学家认为,郊区青年应该改变过去对政治不闻不问的态度,利用自己的选举权,选出值得自己信赖的政客。“4000户城”的青年对记者表示,他们之间已经开始关于总统大选的讨论。由于右派政客萨尔科齐对移民推行强硬政策,他们的选票将投向左派候选人罗亚尔夫人。
本报巴黎12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