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文化周刊
术理之争,还是民意江湖
2006-12-18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从北大学者被指“贩卖”中国文化,到社会学家频出性学“异”论、“百家讲坛”一炮走红,再到教授哭穷、作家乞讨……在一片聒噪和喧嚣声中,曾经高高在上的学术庙堂,似乎正在变成一个民情激扬的江湖。

    这是一个强调表达的年代。于是,李银河一说性,大众就莫名亢奋;阿忆一哭穷,马上群情激愤……在这个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里,个性被极度张扬,人的表达欲被无限放大,社会对名人、隐私甚至舆论的窥探欲,不断摸高。

    2006,艺术不再虚无,学术也不再遥远?

    文坛是个什么坛?“韩白之争”变味网络骂战

    阳春3月,一场轰轰烈烈的论战在文坛展开,对阵双方分别是文坛老将白烨和新生代韩寒,事件的起因是白烨的一篇文章——《“80后”的现状及其未来》。

    这篇文章,刺激了“80后”韩寒,他操起漫骂的大刀,单枪匹马挑战白烨、解玺璋、陆天明、陆川和高晓松等文艺圈名人,当时有评论称其为:“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对文学圈潜规则破坏力十分惊人,俨然成了中国文坛第一杀手。”

    但韩寒并不孤独,在他身后,有一个集团军的粉丝,他们个个手执亮枪,一副不大开杀戒不罢休的架势。而陆川、高晓松等人的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网络骂战。“硝烟”过后,曾经高尚的面孔变得狰狞,头上的光环也黯淡消散,人们不禁感叹:文坛到底是个什么坛?

    孔子不如章子怡?学者无端被指“贩卖”文化

    张颐武怎么也不会想到,让自己一夜蹿红的,竟不是自己的教研工作也不是自己的著作,而是一句被曲解了的言论。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然而,感到憋屈的并不仅仅是张颐武,作为普通民众,在被各种所谓专家的奇谈怪论屡屡砸晕脑袋后,对媒体大加渲染的“孔子不如章子怡”的论断,作出强烈反弹,也是情有可原。

    事实上,当时张颐武的原话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在他看来,中国要改变“文化赤字”的现状,就必须在推广高端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就事论事,张颐武的观点并没有错,他的错就在于: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多数人看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容不得半点亵渎,但偏偏有一些专家喜欢“挑衅”民众的心理底线,比如不久前的“中国龙”事件——几千年来,龙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然而,却有专家认为龙的形象张牙舞爪,不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因而提出“废除”中国龙。

    尽管章子怡能否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尚可讨论,但大众文化于当下的意义,应该无人怀疑。

    婚外性、多边恋、一夜情、换偶…… 性学家观点触及道德底线

    李银河称得上本年度曝光率最高的社会学家了。之所以获此“殊荣”,并不仅仅因为她是性学家,更因为她频频提出不能为民众所接受的、触及道德底线的性学理论。

    “其实,性权利也是理直气壮的权利。我常说,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里,就蕴涵了性权利。就像它没写明人有吃饭的权利,但它肯定包括了这个权利。”李银河认为,“性自由”的底线是:1.当事人自愿;2.私密场所;3.成人之间。

    在李银河看来,性的“理想国”应该是:法律惩罚有罪的性(如强奸),道德反对有错的性(如婚外性、乱伦等),其他均属于公民自由权利。她认为,婚外性、多边恋、一夜情甚至换偶等行为,虽然在道德层面应该受到谴责,但它们并没有触犯法律,别人无权干涉。“换偶者并不是感情破裂,他们只是需要性快乐,如果夫妻不想接着过下去,他们可以离婚。”

    可以想象,这样的言论,经过媒体的渲染,能够掀起怎样的波浪!口口声声为保守的国人提倡“性权利”的李银河,就这样站到了风口浪尖上,然而,无所畏惧如她,在排山倒海的“口水压力”面前,还是有些退缩了——她认为,民众如此强烈反弹,主要源于媒体的“妖魔化”。

    自然,李银河也清楚,倘无媒体的推动,她的观点也许现在还在落满灰尘的书本里,推动中国性解放、为国人提倡性权利也只能是遥远之梦。于是,这个勇敢的女人还是一次次无所顾忌地扔出“重磅炸弹”,给媒体创造“妖魔化”的口实。

    “没有人来认真跟我讨论诗歌”写诗成了大众狂欢?

    “我很遗憾,批判我的人中,没有人来认真跟我讨论诗歌。”有着“诗坛芙蓉姐姐”之称的赵丽华,从来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在亵渎诗歌,她甚至不愿承认那些被称为“梨花派”的诗是出于自己之手。

    相对应的是,很多号称自己是“梨花教徒”的起哄者不知道,这位“梨花教主”竟然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诗人,担任过“鲁迅文学奖”中诗歌奖的评委。在他们看来,诗歌无须深沉、不用意境,在这个以“秒”为计时单位的快节奏社会里,它的意义在于解闷儿、在于逗乐,于是,一时间,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

    从没落、萧条走向喧嚣、热闹,原来竟只有一步之遥。无须再讨论是赵丽华恶搞了诗歌,还是诗歌恶搞了赵丽华,在这场诗歌闹剧中,人人都是丑角,它不仅加剧了当代文化的浅薄,更展现着当下浮躁功利的文化心态。

    有人说,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但诗歌变成闹剧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庆幸的是,我们不仅有赵丽华,不仅有“梨花派”,我们还有许多青年诗词爱好者,他们隐身于世俗的喧嚣之外,在属于诗歌的角落里,独自品评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艰难地守望最古典的诗歌浪漫。

    “仅凭学校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教授哭穷遭痛骂

    “俺在正式调入北大之前,早已挣够传说中的外快。”阿忆在公布工资单后,不堪忍受网友的痛骂,申辩说:“我站出来说话,很大程度上是为同行们鸣不平。”

    今年9月,央视《实话实说》前主持人、北大副教授阿忆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自己每月4786元的工资数,并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

    就是这句话,让阿忆成了众矢之的。网友们认为,阿忆哭穷,意在为其走穴赚钱寻找借口,更何况,4786元的工资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属不低,至少比下绰绰有余。钱,这个曾经被称之为“阿赌物”的东西,敏感得自古就不便说出口,现在,它居然堂而皇之地从一个高等学府的副教授嘴里说出来,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实际上,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很多人拿着比4786元低得多的工资,却不能哭穷不敢哭穷。他们痛骂阿忆,更是在痛骂贫富分化,痛骂不公平的分配体制,痛骂某些学者不像学者,官员不像官员,凭公权而饱私囊的恶劣作风。

    瞧瞧,网友炮轰阿忆的理由,其实已经与工资多少本身没有关系。一张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却引发了一场有关社会分配问题的大讨论,阿忆捅的这个“马蜂窝”可真不小。

    是作家被包养还是文学被包养 作家乞讨引争议

    说起洪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乞讨作家”,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作为作家的洪峰,并非一无著述,他曾与马原、苏童、余华和格非并称文坛“射雕五虎将”。他的大名还曾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中,被当作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

    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却因为领不到每月2000元的工资而上街乞讨,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有人认为这是作秀、是炒作;有人认为这是文化事业的悲哀,是文人对权力的无奈抗争;也有人认为这是计划经济圈养出来的作家的悲哀,甚至有人提出“文学死了,作协死了”。

    “专业作家”制度是否应该取消,作家是应该拿工资还是靠稿费生存……相关的争论此起彼伏,青年作家韩寒甚至刻薄地说:“人家好歹发了你十年工资了,一个二奶包十年从二奶包成二奶奶也算对方有情有义了。”但不管评价如何,作家乞讨所引发的关于中国作家以及作协体制的论战,却折射出当今文化领域的某些不和谐。

    用通俗包装经典 “百家讲坛”成就学术明星

    很难说究竟是“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还是易中天成就了“百家讲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百家讲坛”着实让几近边缘化的学术红火了一把。

    早在年初,易中天就以《易中天品〈三国〉》红遍大江南北,他以通俗化的言语、别具一格的品解形式让学术、历史不再枯燥无味,不再与己无关。“易中天热”也被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即通过电视媒介,学者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

    此后,“百家讲坛”又陆续成就多个学术明星,其中以北师大教授于丹尤为突出。今年“十一”,于丹连续7天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与易中天、阎崇年等人主要讲历史、秘史不同,于丹的优势不仅在其古典文化修养深厚,更在其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

    让孔子穿越千年尘埃,于丹做到了,从此一炮走红。其图书版《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后,首印高达60万册,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55万册的首印量,后来该书又加印20万册,订货10万册,短短十天销量达90万册。不少喜欢于丹的读者甚至为于丹建立了一个“于丹吧”,把自己称为“鱼丸”。粉丝“鱼丸”的人数与日俱增,大有超过“超女”之势,于丹成为大红大紫的“学术明星”。

    “中国社会学界和中国足球一样” 社会学家“炮轰”同行

    有人把郑也夫比作堂吉诃德,也有人把他比作《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正所谓“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正是郑也夫的一句话,让一片安宁祥和的社会学界波澜顿起。

    郑也夫的那句话就是——“社会学界其实和中国足球一样,也有假球、黑哨之类的,好不到哪里去。”

    该论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热议,网上叫好声一片。在中国学术界,公然质疑对方学术水平已属罕见,更何况被点名者还是新当选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这一头衔被视为是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

    事实上,暗箱操作自古有之,学术行政化在很多人眼里也变成了可以接受的潜规则。郑也夫之所以愿意充当“斗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评价体制的积怨”,归根究底是好处没落在自己身上。

    频频爆出的论文剽窃、学术腐败等,让曾经纯粹的学术界也变得不再纯粹、不再清净。

    “拼上这把老骨头争取早日写完”作家续写红楼毁誉参半

    大型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在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展开,与此同时,“续写红楼风波”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继去年在“百家讲坛”上主讲“揭秘《红楼梦》”引发高度关注和争议后,作家刘心武日前又公开宣布:他将彻底推翻高鹗的续本,重新续写《红楼梦》。

    “这是一个比创作性续写难度大得多的工程,网上已经有上万名红迷联名要求我来续写,出版社也多次向我约稿,我拼上这把老骨头争取早日写完吧。”但刘心武只说出了一半事实——与上万名红迷联名要求续写相比,也有很多人对该行为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刘心武是想借续写红楼炒作自己,这种行为,是对经典的恶搞。

    此前,号称四川“奇女子”的胡楠也曾高调续写红楼,其新书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当然,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仅清代和民国时期,《红楼梦》续作就有近百种,此番刘心武对“红楼”有一己见解,本无可厚非,但刘心武对前人版本大加鞭挞,甚至还给它扣上了政治大帽子,就显得有些不厚道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