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摄影
煤灰飘落18416户自建房(图)
2006-12-20
摄影/王大江 李保明 写文/李华
    这些来自农村的矿工,对眼下的日子并没有太多埋怨。自建房区的不少孩子读书格外用功,出了许多大学生、研究生。许多人觉得这里的生活比在农村好多了。一些人因而认为,住自建房,值!

    一

    2006年11月28日天刚放亮,矿工马齐玉看看窗外,披上棉袄,抄起扫帚就上了房顶扫雪。虽然寒气逼人,马齐玉却解开了衣扣。

    马齐玉住在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三矿的自建房里。对自建房的居民来说,最怕的就是雨雪天。

    矿上管事儿的称这里是“棚户区”,但建造这些房子的矿工却习惯叫“自建房”。“自建房”的名称,准确地说明了这些房子的来历:不同于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的住宅,是矿工自己动手搭建的房子。

    “自建房”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青年农民从外地农村走进矿山。他们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由于妻儿没有城市户口,加上矿上财力有限,难以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只好自己盖房子。矿山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自建房”也就越建越多,逐渐连接成片。到2005年,这里已有18416户、55248名矿工和他们的家属居住在“自建房”里。

    自建房全是矿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地儿是矿山边缘地带的荒坡野洼、犄角旮旯;建筑材料是矿上废弃的砖瓦、油毡、木料,以及土坯、石头等;搭建时匆匆忙忙毫无章法。因此,自建房大都狭小简陋、破旧杂乱,走风漏雨是家家户户面临的难题。冬天雪后,夏天雨前,房顶上总是站满了人,忙着扫雪盖油毡。

    二

    年近花甲的穆荣一家三代7口就挤在20多平方米的自建房里。房子是1976年盖的。当时只有老穆和妻子,还算宽敞。后来,他们的3个孩子相继出生。孩子越来越大,房子就显得越来越小。大女儿结婚,婆家在农村,离得远,小两口在矿上工作,只能回老穆家住。这不单单是多了口人,还多了许多不便。这一住就是7年,外孙女眼瞅着已经6岁了。老两口的想法是就这样将就着,让孩子们省下租房的钱,将来买套好一点的房子。

    王业恒、李国秀夫妇来自介休县农村。王业恒1976年招工来到阳泉,在三矿二号井干了10年,按照矿上的政策规定,为老婆孩子挣下了城市户口。虽然做了城里人,但却没有像样的住房。王业恒现在住的自建房是花钱从老乡手里买来的。老两口在自建房里住惯了,他们一直盼着3个儿子能有自己的好房子。

    事实上,这些来自农村的矿工,对眼下的日子并没有太多埋怨。许多人觉得这里的生活比在农村好多了。菜市场太远,他们就自己种菜;没有煤气,他们到矸山上捡炭;没有自来水,他们到山泉边里挑。

    老工人豆爱祥,挂了工伤,工资低孩子又多,家庭生活十分拮据。这些年,老豆养猪、开小卖部,硬是把孩子拉扯大。除了养活家里7口人,老豆还负担着爱人舅舅的生活。大家说他艰苦,老豆豁达一笑:“那有啥,低低头都能过去!”

    自建房虽然通了电,但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自来水,没有公厕,没有煤气和暖气。生火做饭的煤泥、烧土,都得人工担挑。这样,筐子就成了家家必备的工具。侯换如的筐子是到山上割回荆条自己编的。他说买的不耐用,还是自己编的好。其实,不花钱才是关键。

    

    三矿二号井矸山自建房建在山顶上,远离矿区中心,这里的居民生活多有不便,特别是苦了那些上学的孩子。上中学走一趟少说也得40分钟。一天4趟,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是近3个小时。女孩们下了晚自习,一个人不敢走回家,等着家长接。上一天班,再来回走上1个多小时去接孩子,当爹的都很辛苦。

    这个自建房区的居民都来自山西寿阳县农村,经济上比较困难。但这个区考上大学的要高于其他居民区。人们把这里称为“秀才巷”。

    316号的王毓化和妻子李慧萍都没有什么文化,儿女却都是大学生。老王1972年应征入伍,在内蒙古当兵,1977年招工来到三矿。李慧萍是个农村妇女,一直没有工作。前些年老王工资不高,还要供养老家的父母,日子过得特别紧,但他认定孩子必须读书这一条理。女儿丽丽上了三年高中,又补习一年。这期间老王风雨无阻,夜夜到学校门口接孩子。如今,丽丽做了一名教师,这让当爹当妈的脸上十分光彩。

    走出农村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后,让孩子们走出这里过上好日子是家家户户的愿望。自建房区的孩子读书格外用功,出了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一些人因而认为,住自建房,值!

    

    自建房区还有不少幼儿园。武海鱼已经在这里做了十几年的幼教。她是阳泉郊区河底镇苏家泉人。刚来到矿区时,丈夫郭建民在三矿选煤厂工作,工资很低,常常入不敷出。武海鱼就想办个幼儿园来贴补家用。

    果然,幼儿园的牌子一挂,孩子们就来了。头几年孩子不太多,收费也不高,每个孩子每月20元。渐渐地幼儿园在这一带小有名气,生源越来越稳定。去年,入园费提高到每人每月50元。这样,她每月可收入1000元。

    高建明是三矿竖井回收区的井下工。在临县老家农村,一年下来也挣不下几个钱。农闲时就到太原、古交等地的小煤窑打工。收入少不说,最让人担心的是安全,小煤窑的事故太多。后来他来到阳煤集团下井,安全有了保障,收入比在小煤窑多了一倍。儿子高龙龙也能上幼儿园,接受教育了。

    半个世纪,已经有三代矿工在自建房里生活。当高龙龙这些孩子长大时,自建房就会消失。阳煤集团已于2005年启动了“自建房”改造工程,并承诺在2010年前全部完成。

    

    ▲自建房的邻居们。

    ▲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矿工李更生的大女儿出嫁。自建房区内的婚礼总是格外热闹。

    ▲孩子们最爱吃街边小摊卖的零食,一般1元钱一份。

    ▲孩子们。

    ▲自建房区内行走的一对青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