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
李荣融的“加减法”
2006-12-20
本报记者 王尧
    开场白只有1分钟,答记者问则用了近两个小时。今天,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们开门见山地说:“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关注国资委和李荣融的,不仅仅是记者。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国务院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钱包和生活。

    你使用的电话——座机或是手机,你使用的手机——选择中移动网或是联通网,话费都进了中央企业的账;私家车要加油,去的多是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加油站,那也都是中央企业;坐飞机出行,国航、南航、东航3家怎么选,都是中央企业;即便待在家里,你用的电,不是国家电网公司卖给你的,就是南方电网卖给你的,全中国就两家电网公司,都归李荣融领导的国务院国资委管。

    记者发现,新闻发布会的背后,有李荣融在3年来所做的一系列“加减法”。国务院国资委成立3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这里的一把手。他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的权限是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加减法之一:减了央企数目,加了央企利润

    国资委成立3年多来,中央企业已经由196家调整到目前的161家。到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和重组到80至100家。

    国资委分析说,从2005年的数据看,企业国有资本排前80名的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国有资本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部中央企业的99%、98%和92%;而且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一般不会超过100家。

    “再用4年的时间,将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到80至100家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李荣融说,“我感觉任务最重的,就是要培育30至50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今天,李荣融说,今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的销售额达到了8万亿元,实现利润预计可以超过720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达到10.5%,都是历史上最好的纪录。

    国资委从2003年成立后,每年央企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各增加1万多亿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每年各增加1000多亿元。

    今年有13家中央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公布的世界企业500强行列,比2003年增加8家。

    加减法之二:减少央企个人说了算,加强董事会决策权

    今天,李荣融在回答本报记者的问题时说,中央企业领导人不管是正部级还是副部级,不称职就走人。但是“不用我说话,董事会就把他免掉了。”

    李荣融在国资委力推央企董事会试点,目前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9户。该工作的目的是改变过去的“企业一把手负责制”。

    本报记者提问说,在160多家央企当中,目前只有19家有董事会试点,推进的速度是不是有点慢?最大的难处在什么地方?这个制度能否防止一把手把央企变成自己的企业?你是一个部长级的官员,很多央企高管可能也是部长或者副部长级别。如果他们不听您的,您有什么办法?

    李荣融回答说:“目前董事会的试点进展比较顺利。这是企业要搞好的关键。”他说,新《公司法》去年颁布后,新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已没有一把手说了算的概念,重大的决策应是由董事会实行票决制,具体执行由总经理负责。“所以,无论哪一位部长或副部长级央企领导人,如果不称职,我想不用我说话,董事会就把他免掉了。”

    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董事会、董事选派好,给予总经理充分的权限。总经理由董事会聘用,如果总经理不在状态,董事会就会请他走人。这是用机制管人、制度管人。”

    加减法之三:央企收入分配,加开前门,减侧门关后门

    “如果减你的薪水,你也会心疼。想要高薪,请拿出好的业绩来。”李荣融这样回答一位记者追问的央企高管收入分配问题。

    李荣融推动了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今年是业绩考核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他说,今年公布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有两家企业的所有负责人,去年度的绩效奖金为零。

    本月,给国企高管股权激励的办法将在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开始实施。但是,国企高管要想拿到股权,条件很严格。宝钢股份12月18日公告了“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成为首家正式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央企上市公司。

    李荣融曾表示:“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我的态度是:前门必须开,后门一定关,说不清的旁门不要开。所以,薪酬奖金,该发的发、该涨的涨。要吸引人才,你必须把大门敞开;但是,那些走后门乱挣钱的路子一定要关上,职务消费这些说不清的旁门也不要开。”

    本报北京12月1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