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演讲中,我让听众做了一个小活动:回想近期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再想一件近期很不开心的事情。大家都完成后,我说,你们不必告诉我答案,如果开心的事情与他人有关,请举手。几乎所有的人举起了手。我又提了另一个问题:不开心的事情与他人有关的听众,请举手。又是几乎所有的人举起了手。 结论显而易见:人们的喜怒哀乐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愉悦,人际冲突常常带来负面感受。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基本倾向于追求快乐,回避痛苦。 然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冲突实在是难以避免。价值观不同,目标不一致,处世风格不同,角色分工不明确,沟通技能不足,同时依赖有限的资源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构成人际冲突。 既然人际冲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法避免,那么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并有效解决人际冲突,恐怕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 一般来说,观念引导行动。一个人如何看待人际冲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如何去解决人际冲突。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类似的抱怨:“因为别人的错误,才会引起人际冲突。”“为了表示自己比对方行,必须赢得人际冲突。任何的妥协,均表示自己输了,且永远比对方矮一截。”“无论如何,应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任何冲突一定有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而且对的一方必须得到他所要的。”…… 这些都属于对人际冲突不合理的认识。一个人对待人际冲突不合理的认识(观念)越多,对解决人际冲突越不利,得到的结果也会越糟糕。 有了合理的观念,不一定就能够有效消解已经形成的人际冲突。比如,《我为什么害怕面对冲突》一文中,钱敏明明知道自己的感受,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关键是缺乏相应的沟通技能。 在人际互动中,有三种常见的沟通风格:被动型、攻击型和自信型。 被动型的人通常声音柔弱,隐瞒自己的感受,没有心理边界,在人际冲突中通常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甚至对自己的目标也不清楚。 他们常常秉持“安全第一”的人生哲学,对待人际冲突经常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行为导向。在日常交往中,害怕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大多时候附和与顺从别人,即便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表面上也不流露出来。被动型的沟通风格希望委曲求全,最终却会因为不能忍受别人的“得寸进尺”而爆发。 攻击型的人说话嗓音洪亮,精力充沛,目光咄咄逼人,喜欢操纵和控制他人。他们通常以牺牲他人的权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在人际冲突中,他们只顾及自己的感受,目标是一定要赢。他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他们自己的心理边界绝对不容侵犯,却肆意入侵他人的“领地”。攻击型的人虽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以损害长期利益为代价。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会敬而远之。 自信型的人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注重去解决人际冲突,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对方,试图达成共识。 自信型的沟通者既看重自己,也看重别人,不违背自己的情感和原则,在人际互动中,坦诚、自然,姿态放松。从短期来看,自信型沟通风格似乎不利于人际关系,却有可能使卷入冲突的双方增进了解,甚至成为朋友。 生活中经常遇到据理力争的双方在经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彼此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后往往能够“化敌为友”。《我为什么不怕面对冲突》中的焦典就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虽然也会遭遇一些不愉快,“但至少表达了我的真实想法,也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尊重”。 那么,如何塑造自信型的沟通风格呢?有一些基本的行为练习可供参考: 澄清自己的权益。明确了自己的权益,确立了自己的心理边界,才能够逐渐在冲突中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轻易做违背自己情感的事情。不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无异于欺骗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自信,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 学会自信地同意别人的意见。当你确实认为对方的观点比自己的好,学会自信地赞美别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会给人虚假、不诚实的印象。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自信地与人沟通,有效化解人际冲突的技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因此,掌握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