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冰点人物
白天,他只是一个带着几十个中国学生的普通外教John;夜里,他却成为博客圈里小有名气的“冯三七”。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座连接中国文化和西方读者之间的桥梁”,力图为每天的近3万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没有经过修饰的中国”——
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
2007-01-24
本报记者 林天宏文并摄
    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27岁的加拿大人John Kennedy(约翰·肯尼迪)总在两种身份中游走。

    白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口语外教,在这个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的语言学校里,同事和中国学生都喊他“约翰”;到了晚上,他总要登录上一个名为“Global Voices”(世界的声音)的英文网站。他是这个网站中国区的编辑,有一个很特别的中文名字——“冯三七”。

     Global Voi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波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支持建设的一个网站,其口号是“Worldis talking,Are you listening?”(世界正在说话,你听见了吗?”)这个网站在全世界有近百名志愿者,他们致力于把各个国家、各种不同语言的博客翻译成英文。

    冯三七就是近百名志愿者中的一个。从2006年3月开始至今,他已经在“Global Voices”上介绍了80多个在中国发生的热点新闻,题材以文化、民生为主。从“黄健翔辞职”到“张钰自曝娱乐圈潜规则”;从“王朔复出”到“地震后的网络瘫痪”;从“十博士上书反对圣诞节”到“广州禁摩”风波。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他便把中国博客上谈论此事的相关文章与跟帖翻译成英文,放到“Global Voices”上去。每天,冯三七都在海量的中文博客中搜寻相关的话题。他最喜欢去的博客是“不许联想”(http://www.wangxiaofeng.net/),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的博客,在中国的博客圈里大名鼎鼎。最近,他又迷上了“牛博网”(http://www.bullog.cn/),因为这里聚集了中国博客圈子里思想最为活跃的一批写手。

    “我喜欢这些独立的、没有过滤的、来自草根的声音。”冯三七说,“我希望向我的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没有经过修饰的中国。”每天,Global Voices 都有3万多个独立IP的访问量,多数来自英语国家。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但冯三七的文章一直是这个网站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大多数时候,冯三七都是一个默不作声的“潜水者”。他很少评论,也不会在翻译时对博客文章进行删改,“尽量保持作者的原汁原味”。偶尔看得着急,他也会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和人“掐架”,并为对方没有察觉到他是一个“老外”而沾沾自喜。

    然而这一切都很难让人相信:5年前,冯三七还是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的加拿大人。

    2002年,冯三七从加拿大温哥华一所大学的新闻系毕业。厌倦了那种稳定安逸的生活,他想出来“闯一闯世界”。因为温哥华的华人多,尤其以香港、广东一带的移民居多,他便把首选地放在了中国广州。

    那时,除了简单的“谢谢”、“再见”,冯三七几乎不懂中文。他工作的那家语言学校,同事们大多也是外国人。下班后,一群老外们便相约吃饭、泡吧来打发时间,“生活就像泡沫一样,一点都不真实。”

    冯三七打小喜欢小说和诗歌。在这种无聊的状态下,他开始在网络上寻找一些热爱英文写作的朋友。2004年,他曾印制了一本名为《dongxi》的杂志,选取的文章都来自于在中国生活的英语博客。他自己约作者、开稿费、联系印刷厂,总共花了7000元,“过足了文学编辑的瘾”。

    “冯三七”这个中文名字也来源于此。当印刷厂老板要他在合同上签中文名字时,中文还不大灵光的他,只能想出一个好写的姓“冯”,而名字的来源,则是广州人最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三七分账啦”。

    随后,有了新名字的冯三七,又注册了一个同名博客(www.feng37.com),每周翻译一首中国当代诗歌。他没有老师,遇到不懂的汉语,便用金山词霸翻译。

    冯三七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盲人诗人周云蓬的《失业者》。他从一个中文博客上看到这篇诗歌。随后,他一边翻译,一边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样的过程中,冯三七没有教好任何人英语,却让自己的汉语有了飞速的进步。几个月后,这个博客在中国的英文博客里开始小有名气。Global Voices网站也在这个时候给他发了Email,随后,他接受了这份中国区编辑的工作。

    在刚开始的3个月里,冯三七几乎天天熬夜更新。在阅读无数中国人撰写的博客之后,他越来越感到,这个国家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故事多,但是信息少的国家。”冯三七认为,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通过传统媒体驻中国的记者所撰写的稿件。但由于西方媒体的固有立场,使得读者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不平衡,此时,Global Voices便能起到相应的补充作用。

    “博客并不能代替传统媒体,但它比传统媒体更全面、更吸引人,而且互动性更强。这两种力量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扶持。”他说。

    最近,冯三七正在“构思”一个广州博友的小型聚会。他打算联络一些广州的博客,用平民的视角来报道这座城市发生的新闻。有人和他开玩笑,让他去广东省委申请这个项目,没准还能要到一点儿经费。不料,冯三七听不懂“省委”这个词,解释了半天也不奏效,只得作罢。

    尽管对中国的一些特有国情还不是太熟悉,但冯三七的中文已经相当流利。由于长期“浸泡”在中文博客的世界里,他对很多流行语的使用,比许多广州人还要熟练。

    他会竖起拇指,说自己的一个朋友“你真靠谱儿”;在网上“掐架”时,他也会使用电影《疯狂的石头》里的那句流行台词“顶你个肺”;他甚至能够用中文进行“恶搞”。

    冯三七不喜欢吵闹的地方,有时朋友叫他去唱卡拉OK或者蹦迪,他总是拒绝。闲下来时,他会在家看盗版碟。在租来的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冯三七藏有近千张DVD,他对着下面的字幕学习中文。有时候,遇到不懂的成语,他就会按下暂停键,翻开手边的成语词典。

    这位看过许多国外大片的“老外”,并不喜欢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嫌那片子太“闹”。但他从别人的博客上得知,“北京刮起沙尘暴就是这个样子”。

    “这句话可真形象!”他赞叹道。他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因为他“会讲故事”。上个月,他刚结束了和一个中国女孩4个月的恋爱,他可以因为这个女孩不喜欢自己浓密的胸毛而把它们刮掉,却不能容忍她看贾樟柯的新片《三峡好人》,10分钟就睡着了。

    在现实生活中,冯三七并没有太多朋友,因为他不像大多数“老外”那样喜欢“扎堆儿”。他一直在和周围的邻居来往,他们多是一些做生意的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自称喜欢打麻将,因为在牌桌上可以学习中文,为此还特意认了一个中国干妈。每年春节,他都到中国干妈家吃年夜饭,并把这些经历写在自己的博客上。

    “我希望成为一座连接中国文化和西方读者之间的桥梁。”冯三七说,他所做的这一切,最后只有一个目的:“中国人了解西方,远远比西方人了解中国多得多,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是不够的。但互联网和博客能改变很多东西。”

    在中国的5年中,大多数时间里,冯三七都待在广州,几乎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但偶尔他会去一趟香港,因为他这个身高190厘米的大个子,在广州买不到48码的鞋。他自称已经把广州当成了第二故乡,为了证明此话不假,他亮出了自己的左手腕,上面刺了一个醒目的“粤”字。“开始掉色了,我准备再去刺一遍。”他说。

    冯三七喜欢这座亚热带城市雨后略带潮湿的空气,大街上能看见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群,还有那些在汽车之间穿行,招手就停的“很便宜”的“摩的”。有时,他既不想上班,也不想上网,就提着自己近4公斤重的电脑包,腋下夹着一瓶硕大的矿泉水,在大街上走来走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