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何以拯救洞庭湖
2007-01-29
本报记者 叶铁桥
    “洞庭青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在古人的诗句中,洞庭春汛,碧水连天,岸芷汀兰,风帆如画,昭示着人与湖泊的和谐关系。

    但除了少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外,洞庭湖区和谐难现。不知收敛的竭泽而渔,严重的工业污染、疯狂扩张的杨树林以及严重的枯水,让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有“湖将不湖”的担忧。蒋勇就感叹道,“一轮轮的灾难,遍布在洞庭湖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一寸净土。”

    但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在探索人、湖、动植物的和谐关系,比如青山垸的原住民,就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999年,青山垸划归保护区后,开始实行封闭管理,禁止任何渔业活动。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移民们在西洞庭湖进行网养鱼项目,但由于受到周边工厂废水污染导致网箱里鱼儿大量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

    苦于生计,他们只好打起了青山垸的主意,他们想方设法到垸子内打鱼、放鸭甚至打鸟、毒鸟。

    保护区疲于应战,由于人手不足,经常顾此失彼。哪怕人赃俱获,也毫无办法。村民们想不通,为什么有给鸟吃的,没有给人吃的。

    2002年年底,当地风传一家公司要购买青山垸的经营权,这让矛盾更为激化,最严重的时候,村民使用鸟铳、弯刀对付保护区管理人员,并且打砸保护区办公室,青山垸成了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

    县里的领导也没有料到招商会出现这么大的事端,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斡旋下,县政府、保护区和社区代表坐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当时的社区代表唐代钦提出,要由青山垸的移民来集体承包这个垸子。

    洞庭湖区第一个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模式就此诞生了。保护区将湖泊低价承包给原住民,但要求他们按要求来捕捞,要适量捕捞,不能竭泽而渔,严格禁止在候鸟到来的冬春季节干扰鸟类活动等。

    唐代钦说,村民们答应了这些条件,按照共管规定放弃了电击、迷魂阵、毒鱼等违禁捕捞方式,并迅速拆除了全部违禁围网,并募集到数十万元用于鱼苗投放。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高飞也很满意这种共管方式,他对记者说,自从青山垸实施社区共管后,这些渔民就从湖区生态的破坏者变成了维护者,“一旦有人违禁捕鱼或者盗猎,村民们就会马上举报,我们再也用不着像以前那样倾巢出动为保护湖面疲于奔命了”。

    高飞介绍说,青山垸通过社区共管收到了极大成效,前来越冬的候鸟迅速增多,垸内记录的鸟类达60多种,数量达数万只。时隔30多年,青山湖里再一次出现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

    社区居民也获利不小。他们在青山垸内按照有机鱼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南京有机认证中心的有机鱼类认证。这里产的鱼没有污染,不放饲料和药剂,味道鲜美无比,价格要比湖区其他地方产的鱼高出一截。

    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唐代钦说,长沙市某大型超市的两个经理还专门跑到他家,要求签署购销有机鱼的合同,“产多少要多少”。

    “青山垸的经验是成功了,但对湖区其他地方有多少借鉴意义呢?”蒋勇说,洞庭湖这么大,面临的问题又是如此严峻,还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在鸟、鱼、水与人的平衡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失衡的洞庭湖!难道没有一种平衡方式,来实现共同的持续发展?”

    长期在洞庭湖从事湿地保护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人员张翼飞也表示,他感觉到洞庭湖区最新的变化是“反差在拉大”,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期,该保护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了保护力度;但遭到破坏的地区,也正在加速被破坏。总本权衡来看,对比前几年,“洞庭湖总体环境仍然在退化”。

    他说,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能够封闭管理,是洞庭湖保护的一个突破,这也是保护区与一些环保组织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终于实现的目标,“但是,是不是把重要的地方保护了,不重要的地方就可以弃之不管?湖泊是个有机的系统,显然不能这样,因此,世界自然基金会一直在倡导湿地的流域综合管理,希望能把湖看作一个系统来进行保护与管理。”

    蒋勇说,失衡的真正原因还是整个社会的认识不足引起的,无论是各级决策者、管理部门、开发利用者乃至整个社会公众意识还比较欠缺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单一的生态系统管理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有些好的政策和模式了。但将生态系统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当中进行管理,我们还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手段、缺乏综合的管理模式和规划。特别是当生态系统管理在社区经济发展中成为突出矛盾和必要条件时,这种欠缺才更加凸显出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