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体育
承办亚冬会让长春市的发展提前了5至10年——
大型运动会成为城市发展助推器
2007-01-29
本报记者 郭剑 彭冰
    穿过吉顺街,站在气势磅礴的吉林省速滑馆门前,长春市民很难把这座长202米、宽100米的现代化体育馆,与4年前那块简易的室外速滑场地联系在一起。吉林省体育局的工作人员说:“以前这里就是破破烂烂的,现在看上去多气派。不光速滑馆,我们的办公楼、街道,和前几年相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民称今冬的长春最美丽

    “长春成功申办亚冬会已经4年了。最近有市民给我打电话说,今年的冬天是长春有史以来最美的冬天。”亚冬会组委会秘书长安莉说,“这句话完全可以体现出我们举办亚冬会的初衷,不单单为了一个运动会,而是为了加快长春的发展,让长春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面对未来。”

    数年前一座设施简陋的城市,因为举办亚冬会这一契机,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最高兴的就是长春市的广大市民。

    “举全省之力办好亚冬会,使我亲身感受到了承办一场体育盛会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看着家乡日新月异,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67岁的长春市民杨正复说。

    长春火车站改造、龙嘉国际机场投入使用、轻轨二期通车、棚户区改造、城市亮化、绿化工程……这些都是杨正复这样的普通市民数得出来的项目,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

    长春本来就有“森林城”的美誉,而在筹备亚冬会的4年当中,市政府继续加大投入,新建绿地268块,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5%。2006年的长春也因此完成了亚冬会之前的环境积累:这一年,全市在城区范围内新建绿地117块,绿化街道17条,完成了站前广场等绿地和远达大街等街道的绿化改造工作,市内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达340天以上。

    体育场馆建设推动全民健身

    为了举办本届亚冬会,长春市和吉林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五馆一场”,总投资达到4.9亿元人民币。

    虽然在场馆建设方面投入了巨资,但亚冬会将会在比赛结束之后给市民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亚冬会组委会已经和各个场馆的负责人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场馆赛后使用方案,使这些场馆能为市民造福。

    以能容纳1.2万名观众的长春五环体育馆为例,亚冬会期间五环体育馆将举行开、闭幕式以及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在亚冬会结束后,这里将成为长春市全民健身中心,长春市体育中心主任姜洪利介绍说:“在亚冬会之后,五环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面向社会开放,配合开展各种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经营计划,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将以设置羽毛球、乒乓球场地为主。”

    “为市民修建”的体育场馆,已经在推动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方面下足了工夫。富奥冰球馆的王馆长介绍说,这座冰球馆铺设了高科技地热管道,而且最初的设计就特别人性化,看台上的温度可以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女士甚至可以穿着裙子看冰球比赛”。

    “长春营销”提升城市知名度

    长春市市长祝业精说:“2003年年初我们从日本青森接过亚冬会大旗,事实证明,承办亚冬会让长春市的发展提前了5至10年。”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长春的城市知名度也飞速提升。

    “长春在哪儿?”4年前申办第6届亚冬会成功之初,很多亚洲国家的体育官员都问过这样的问题。

    于是从2001年递交申办报告开始,无论是釜山、首尔、科威特市,还是青森、多哈,加上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以亚奥理事会和亚冬会为舞台,长春在亚洲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长春营销”攻势。而媒体关于这届亚冬会10余万条的高频次报道,更使长春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知名度已经转化成生产力。来自长春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长春共引进内资2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2%;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2006年是改革开放后,长春招商引资额增加最快的一年。

    “其实长春能够举办亚冬会,也是因为有自己的先天优势。”亚冬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副部长王国基说,“从地理位置来说,长春是一个非常适合冰雪运动的城市,因为冰雪运动对天气、风向要求比较苛刻。我们有了这个优势,就要利用好这个优势,把亚冬会办好,就等于把长春的城市建设搞好。”

    曼德拉曾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本届亚冬会又一次印证了这句名言。从2007年长春亚冬会开始,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2010年广州要举办亚运会,今后3年又是借助体育改变整个国家面貌的黄金时期。

    本报长春1月2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