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阅读周刊
警惕底线的频频失守
2007-02-12
肖云祥
    最近,底线一词频频见诸于媒体,人们谈论时下的社会风气和腐败现象时,也时不时地想到社会生活的底线。为什么底线会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我想,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底线频频失守的现象。比如,官煤勾结、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制售假药、贪官包养情妇、医生向患者索要红包,等等。那么,底线的频频失守到底有怎样的危害性?最近,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推出的《守卫底线》一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对于底线失守,过去我们往往更多地从道德层面感叹如今“世风日下”,但孙教授则提出了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底线失守是一种很深刻的社会危机!

    为什么呢?因为它破坏和摧毁了一个社会的基础秩序!

    以我的理解,所谓底线,就是做事情的最低道德界限。比如说,经商要讲“商德”,不能坑、蒙、拐、骗,不能赚昧心钱;行医要讲“医德”,不能敲诈病人,甚至给了红包还不负责任;从政要讲“官德”,不能昧着良心做官。

    而在孙教授看来,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突破了底线,也就是破坏了“基础秩序”,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致命的。作者说:“任何经济制度都是嵌入在社会的基础上的。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即使是一种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很难正常运作。”

    过去,在改革中,我们往往只看重旧体制和新体制的区别,但是无论是新体制,还是旧体制,要正常运行,都需要有更基础的东西作为前提。比如,一个社会的信任结构就是这样的基础秩序之一。旧体制要以信任结构为基础,新体制要正常运行也离不开信任结构。可见,信任结构是比体制更为基础的东西,更需要看重。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当某个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总是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体制、制度出了问题,而很少想到是因为社会基础秩序上存在问题。书中有一篇《反腐原来很简单》的文章,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

    2006年3月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杜绝说客变相行贿国会议员的道德法案。根据这项决议,以后议员和说客不能随便吃饭,如果有一天一起吃饭了,那么要在15天内把他们自己和助手吃了多少钱在网上一并公开说明。在美国,有时反腐败就这么简单,只需要这么一条简单的规定。如果这样的规定在我们这儿制订出来,效果恐怕不会太理想。事实上,为了制止公款吃喝这种腐败之风,我们曾经绞尽脑汁,想出了许多办法,但是公款吃喝之风还是屡禁不止。

    网上说明的办法,最大的好处,一是公开透明,二是落实到人头上,也就是实名制。但是,这样的规定实施的前提是诚信,特别是官员和公共人物的诚信。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诚信还没有成为对官员的一个硬要求,也没有对官员不讲诚信的惩罚措施。因此,诚信这种底线的破坏,会使许多建立在这一基础制度之上的各种措施失效。

    底线的破坏对于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是致命的,同时底线的重建是很艰难的。菲律宾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因腐败被赶下台的时候,曾有媒体评论说,菲律宾社会生活中腐败之风所导致的对于社会生活基础的破坏,可能需要这个民族用上百年的时间来支付代价。的确,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腐败的最大危害是对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的侵蚀和破坏。

    目前我们社会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底线频频突破的现象?过去,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为转型期的特点。但孙教授并不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原因有两点。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种强弱失衡的社会结构。在过去20多年利益分化的基础上,精英和大众之间的裂痕在进一步加深。而裂痕的加深会导致“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结构的形成。其在行动的层面就表现为“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这种结构有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精英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他们的专横和霸道。当房地产商说,我们是在给富人盖房子而不是给穷人盖房子的时候;当北京的出租车公司的所有者说,换什么样的车型是我们公司的事而与你们消费者无关时;当知识精英说普通百姓反对我的观点恰恰说明我的观点正确的时候——我们既可以体会到精英们的专横和霸道,更可以感觉到精英与大众的裂痕在加深。

    另一个原因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的丧失。对于一个强行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对于一个被长期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最大的痛苦就是无处说理。从道德的特点看,当一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遭到破坏时,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因为在公平和正义遭受破坏时,它在小人物面前总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相反,在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时,道德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强大。所以,当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丧失了,就很容易使一些人冲破道德底线。

    孙教授指出,公平和正义的损失又与我们改革初期追求的“效率优先”的价值观有关。在生活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为了效益可以牺牲一切,被牺牲的公平和正义是不计算在成本中的。由此造成的基础秩序的破坏,将由我们这个社会用极为漫长的时间来偿付代价。

    孙教授的这本《守卫底线》,是以随笔的形式写作的,大多是一些专栏文章,围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守卫底线的对策,可读性很强,并有许多真知灼见,如“关于效率和公平关系如何转变”、“关于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等看法。

    应该说,在过去的20多年改革中,我们更重视的是具体制度的变革,而对于基础秩序的重视和建设却很少予以关注,结果是一些社会生活的底线在频频失守,为制度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基础秩序”不断崩解。孙教授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也给我们这个社会抛出了一个“惊叹号”。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底线的频频失守亟待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守卫和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无疑将是今后改革的题中的应有之义。

    《守卫底线》 孙立平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