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文化周刊
只有农民才能做农村文化的主角
“送”文化何时变成“种”文化
2007-02-12
本报记者 文静
    这些天,安徽宿州、湖南郴州、河北唐山、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农村陆续迎来了一批熟悉的客人:刘兰芳、姜昆、戴志诚、耿莲凤……这些中国文联的艺术家远道赶来,把他们最拿手的节目送给了当地的村民。

    而在革命圣地西柏坡,日前也因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艺术家们的到来,提前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气氛。在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慰问演出中,唐国强、高希希、卢奇、王茜华等分别表演了诗朗诵、小品、独唱、相声、魔术和京剧片断等多种形式的精彩节目,赢得老乡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演员们表示,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好像游子与家庭,文艺工作者应该常回家看看。曾多次在银幕上成功塑造毛泽东形象的唐国强十分感慨:“我曾经两次来过西柏坡,每次都是拍戏,这次是专程来为老区乡亲演出,这是很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其实,每到元旦、春节期间,各地的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形式多样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都会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每次演出都能在当地引起轰动,特别是在农村的露天演出,上千人观看已不罕见。

    “然而,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吴雁泽的话代表了很多文艺工作者的心声,“只有农民自己才能做农村文化的主角”。

    文化部教育科技司进行的“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35.98%的人选择“希望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选择“愿意亲身参与文艺活动”的为34.82%,选择“喜欢观看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的为29.21%。

    “我们非常喜欢送戏下乡,特别盼望那些台风正、演出认真、内容健康、乡土气息浓的正规团体下乡演出,尤其是希望看到著名演员来到村里演出。”50多岁的湖南郴州资兴何家山乡的农民曾庆波说,但是专业团体送戏到村的演出实在太少,平时村里也没有什么文艺活动,“其实,我们村里有很多农民非常喜欢唱花鼓戏、耍狮子,还有喜欢写春联的。如果有人组织大家表演,肯定有好多人愿意参加。”

    文化下乡确实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然而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民们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吴雁泽就很看中在文化下乡时尽量给村里多培养几个“唱歌的种子”。每次下乡,吴雁泽都会跟当地的老百姓交流,尤其是看到喜欢唱歌或是表演的老乡,他都让老乡们尽情地表演、尽情地唱。等老乡们表演完毕,吴雁泽就给他们指导基本的唱歌方法,比如怎样吸气、如何正确发声等等。“如果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留下一个唱歌的种子,让他在村子里组织更多人参与,这样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就渐渐形成了。”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特别强调农民在农村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他说,我们总是说给农民送文化,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其潜台词是不是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才是文化的拥有者,是他们赐予农民文化呢?其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农民也是主要创造者,他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农民最了解自己想看什么、愿看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无论怎样大包大揽,都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问题,还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书法家张飙认为,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