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青评车世
动荡2007,春江水暖“市场”先知
2007-02-15
本报记者 武卫强
    如同暖冬带来的反常气候一样,春节前夕的汽车市场有些不循常轨。

    往年,元旦一过,汽车的促销力度就开始大幅收缩。无论是否完成任务,摆在汽车厂商面前的都是一个全新的销售年度,有足够的时间去制定策略。何况,岁末大幅让利促销对商家而言是出于无奈,为了能够完成任务获取厂家的赢利返点,不惜割肉“贱卖”。元旦之后,他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坐下来点点钞票,盘算一下到底赚了多少“银子”。这个时期的汽车市场,成交价格多数高于年前,销量下滑,被成为“非最佳购车时期”。

    不想,新年伊始,车市就像上足了发条,多数车型依旧降价促销。据网上车市统计,2005年年初汽车价格平均反弹2%,2006年年初价格平均反弹1%。而今年这个数字只有0.25%。这意味着,汽车价格基本延续了年前的水平,并没有因为开启一个新的销售年份而出现较大幅度回升。由于采取了持续优惠的价格策略,1月份轿车销售了近42万辆,与上一月的销量基本持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此高的销量是创纪录的。面对这样的开局,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2007年的汽车市场会更好。然而,在厂家弹冠相庆,在业内人士“2007年汽车销量向800万辆进发”的呐喊声中,记者发现,汽车市场火爆的背后孕育着巨大的不和谐。

    上周,记者的一个朋友买了一辆车,一家4S店给它的优惠是现金1.2万元,赠送2000元加油卡和2000元装饰。记者从厂家辗转了解到,厂家给经销商的全部利润是1.3万元。这意味着,尽管临近春节,经销商丝毫没有松劲,贴钱也要卖车的现象还在延续。

    近日,亚运村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介绍,2006年全国汽车经销商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在苦苦支撑。“我预测亏损的情况可能更严重,预计有4成多的商家面临严峻的经营状况。”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公布了2006年汽车行业的利润情况,总额高达768亿元的巨额利润较2005年增长了50%,远远超过销量的增长幅度。一面是生产企业赢利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一面是经销商的亏本经营。在销量高速增长的背后,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多数汽车生产厂家赢利能力提高的原因,一是规模扩大了,二是一系列降成本的“运动”获得了成效。但是,厂家的销量提高了,却不等于经销商的销量也能水涨船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在厂家的主导下,4S店遍地开花。由于建设4S店的资金多数来自民间,生产企业并不需要投资,因此大部分企业采取了持续扩张经销商队伍的策略。一汽丰田去年的4S店已有266家,北京的第24家一汽丰田店也已经于今年1月开张;长安福特经销店目前拥有162家4S店,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按照惯例,厂家通常规划在一定里程半径内修建一家4S店,希望各家4S店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内开展业务。“实际上,这不过是厂家的一厢情愿,买车不同于加油,只要有更大的优惠,消费者是愿意多跑几步路的。”一名经销商告诉记者,在4S店里等待消费者主动上门买车是不现实的,他们必须到各个地段,尤其是一些大卖场去设立销售点,实力较强的4S店索性多开几家分店。

    从厂家的统计看,一个区域内可能规划了10家店,但事实上开展业务的有上百家。这样算下来,尽管生产厂家的销量增长了,但平均到单个经销商头上,还是“吃不饱”。苏晖告诉记者,2006年北京市场上新车销量突破36万辆,但经销商有近3000家,平均年销量为100多辆,“汽车频繁让利促销的主要原因是经销商太多了。”

    此外,厂家的降成本“运动”获得了成效,但汽车价格并没有随之大幅度降低。厂家以保持品牌形象等理由,基本维持了汽车价格的稳定。这种表面上的稳定并不能被市场接受,经销商只能以让利促销的方式在渠道里完成了汽车的“价值回归”。

    春节前,来自经销商的让利促销没有停顿下来,一个原因是2006年尽管销售业绩整体不错,但不少车型压库现象依然严重;第二个原因是,春节前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不得不加快销售速度;第三个原因是,基于2006年的热销,生产企业纷纷调高了销售目标,加上前几年上马的产能扩建项目开始投入使用,2007年经销商的销售任务更重了。

    全国上万家经销商的勤勉工作催生了火热的汽车市场,但勤勉不应该以亏本作为“奖赏”。春江水暖“市场”先知,尽管2007年春节前的市场依然火爆,但这种火爆还能维系多久?创纪录的销售业绩背后,我们多少还是嗅到了一点动荡不安的味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