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民工子女拿什么与城里孩子比明天
2007-02-27
朱述古
    

    今年春晚最感人的节目可能算是诗朗诵《心里话》。30个据说是从3800名外来务工者子女中挑选出来的孩子,用质朴而稚嫩的童声诉说着民工子女的今天和未来。随着诗句“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的铿锵上扬,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主持人也不禁潸然落泪。

    这一刻,我的感受是欣慰与忧心交集。欣慰的是,民工子女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雄心壮志;忧心的是,这些孩子是否真正懂得,他们能拿什么“和别人比明天”呢?

    明天是今天的延续。和别人比明天的自信,无疑应建立在今天相对优越的竞争条件上。但是,民工子女的真实处境,是“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教室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办学条件如此恶劣的民工子女学校,其实比农村学校并没有多少进步,师资水平和教学设施,也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城市学校的学生总体成绩,肯定会比民工子女学校优秀。无视巨大的办学水平差距,让幼稚童声喊出“我们的成绩不差”,不是有些自欺欺人吗?

    事实上,城里孩子和民工子女一样,他们都是纯洁无瑕的。尽管生活条件和就学条件比民工子女优越得多,但城里孩子并没有刻意要和民工子女“比父母”。与其说城里孩子因为父母的庇荫过得比民工子女幸福,倒不如说是长期形成的不合理制度,让城里孩子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福利。具体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因为政府厚此薄彼,方才使城市学校占有了绝对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

    民工子女学校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工子女入学的需要。但在我看来,蜗居于城市边缘的民工子女学校,依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代表性符号。民工子女学校的诞生过程艰难,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待遇难以保证,生源无法相对固定,学生成绩自然在城市学校之下。民工子女学校“另册”化生存状态,实际上可以视为民工“二等公民”化生存状态的一种缩影。

    更为关键的是,不要以为兴建了民工子女学校,就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其实,绝大多数农民工,是没有能力让孩子到城市来读书的。即便想尽办法把孩子带进城里,在照顾上也颇为不便。

    幼小的民工子女可能还不懂得什么叫平等的受教育权,不懂得自己栖身的条件恶劣的学校,本身是歧视的产物。民工子女当然应该拥有美好的理想,包括和城市孩子“比明天”的信心,但是,民工子女学校毕竟不是宏志班;民工子女的成长,不能建立在缺乏现实支撑的豪言壮语上。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