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综合新闻
百姓欢迎的放心公仆
——记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陈淳(下)
2007-02-28
本报记者 彭冰
    因两次兼任市企改办副主任,一次兼任市企业和社会稳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吉林市委副秘书长陈淳,与上访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因他的热情、勇气与责任心,老百姓信他爱他敬他。

    人们愿意给陈淳划分类别:亲民型干部、专家型干部、学者型干部、求是型干部、廉政型干部。初接触,说他是亲民型;再接触,说他是专家型。及至后来,人们把这些标签都贴在了陈淳身上,用陈淳自己的话说,把他弄成了一个“大花脸”。

    从不张扬,自觉摆正“主仆”关系

    一幅黑框眼镜,一件普通夹克,一双半旧布鞋。第一眼见到陈淳,很多百姓便从衣装上嗅出了这位市委副秘书长的平民化气息。陈淳绝少西装革履,更不懂名牌服饰,不论早晚,不分贵贱,无论什么时间,无论谁给他打电话,他都接。群众有时亲切地喊他“老陈头”。

    一开始,不是没有过距离,没有过误解。桃源新村上访群众刚找到市委那天,听完情况,陈淳就要去工地,群众却呼拉一下子死死堵在了门口,不让他走,大喊“陈淳要跑”。可后来,每当陈淳去工地,老百姓争先恐后拿着小板凳,举着伞,一脚水一脚泥地跟着,怕陈淳累着、晒着,怕他被雨水淋着。

    也难怪,3年时间,起早爬半夜地给老百姓解决难题,为把桃源新村开发商扔下的几栋半拉子楼盖起来,让群众早日回迁,前前后后,陈淳到现场了解情况处理问题100次以上,跑各部门协调研究解决落实100次以上,到开发公司现场办公100次以上。群众一个电话,这位年近花甲的市委副秘书长就出现在工地上。

    也曾被骂得狗血淋头,也曾经历过各种威胁或叫板。接待市风机厂职工上访之初,群众就曾把陈淳当作人质扣押到后半夜3点,而市制药厂职工曾在咫尺之内打开了汽油瓶要自焚。但最后呢,人们敲锣打鼓扭秧歌给他送匾、送锦旗,大家说,“他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群众”。

    陈淳是个低调的人,老百姓送的匾与锦旗,他从来不往墙上挂,也不张扬。他说:“我不过是自觉摆正了主仆关系,做了一个党员干部该做的事。”

    不怕“犯上”,与领导较真儿

    人称陈淳是吉林市工业的“活字典”,他是吉林市国企改革政策的“设计师”之一,也是企业改制的政策咨询权威。难怪别人对上访群众解释不清的事,到了他这儿,一是一,二是二,讲得明明白白。

    水平再高,也难包打天下,何况上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卫生纸厂职工上访前,在新华书店站了两天,抄书、抄政策,其中真就有一份新政策文件陈淳没见过,他马上派人复印,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看到上访群众手头有一本关于职工养老保险的政策问答书籍,他又借去看了一个星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群众称赞他不耻下问,有学者风范。

    陈淳的“四心”理论中,有一条叫做“改正错误要有决心”。他常讲,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地正视失误,纠正错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真理,而纠正错误就是坚持真理。对于别人的失误,陈淳敢于“出头”帮助纠正,而对于自己的失误,他也从不掩饰,不推卸责任,一旦发现,有错必纠。

    有人觉得陈淳有点儿“迂”、有点儿“清高”,有点儿“不识时务”。比如,领导业余爱打乒乓球,想找球艺不错的陈淳切磋一下,这个副秘书长却不太懂得“珍惜机会”,场上半拍都不留情,打得领导满地找球。

    陈淳就是这样一个“真”人。工作上,对领导决策有不同意见,他敢直言不讳,甚至不惜“犯上”与领导较真儿。陈淳认为,真正的共产党员要表里如一,所谓表里如一就是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不做假事,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说一套做一套,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不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让人看得透、信得过、交得住。

    儿子结婚,“伤害了一把群众感情”

    陈淳也伤过群众的心。他为群众办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但大家请他吃一顿饭,他都不肯“光临”。不抽烟,不喝酒,不出入高档消费场所,不吃当事人一顿饭,不收当事人一份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陈淳,着实让群众犯了难。

    “谁都知道,找他办事容易,给他送礼、请他吃饭,那是难上加难。别说群众了,我们一起共事这么些年,一直想请他吃顿饭,可就是没请动过他。”陈淳的同事、市机械冶金行办主任吴金焕说。

    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想请陈淳吃饭,均无功而返。陈淳告诉他们:把办事同交朋友分开,只交朋友不办事,我可以去。因为共产党员也不是苦行僧、老八板儿,没有人情味。但要办事我不能去,原因很简单,我吃了你的拿了你的,我再办事就放不开,也避不了嫌。

    儿子结婚,陈淳又“狠狠伤害了一把群众感情”。他只请三种人:直系亲属、同班同学、老同事。一直想找机会报答陈淳的群众,事后听说,纷纷来电话表示不满:“孩子结婚,咋不通知一声?送个红包,也是人之常情,你这么做也太不近人情了。”

    陈淳做得是有点儿绝。听说他儿子结婚,一户“受恩”企业,用特快专递邮来2000元钱,陈淳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有一位受助企业的经理灵机一动,亲自送去一封“上访信”,猜到里面是钱,陈淳竟让她当着大家的面打开念念,经理尴尬而返。第二天,“不死心”的经理又找上家门,可按了半天铃,陈淳就是不开门。

    “他不傍大款,尽管他有充分的条件;他不经营关系网,尽管他有充分的便利。”曾在陈淳身边工作了4年的市农委助理调研员史勇评价陈淳,“清心寡欲,耐得住寂寞。”

    人生匆匆,当官更要讲职业道德

    陈淳有一段话,说得很有诗意。他说,他不愿像水杉那样见不得气候寒冷;也不愿像果树、茶树那样离不开人们的百般照顾;更不愿像楠木那样脱离群众。他渴望自己是一棵充满生机的柳树,无论植在荒山、峡谷、沙丘、河滩都能扎根,他期望自己能像柳树一样永远和人们在一起,在人民群众之中茁壮成长。

    在市委副秘书长岗位上14年,陈淳干得有声有色,毫无怨言。他为领导决策出了很多主意,却从没为自己的职位、待遇向领导提过一次要求。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人生的目的和动力不在名利。

    陈淳当过知青、做过工人,又做了多年市委机关干部。陈淳也总结出一套自己当官的职业道德,那就是:办事要出以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世要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恋钱财,败事要敢承担责任。

    老百姓把陈淳称为“好官”,但无论群众把他划作哪一类型的干部,给他贴上哪种标签,陈淳最满意的说法只有两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受群众欢迎的公仆。

    本报长春2月2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