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 三项学习教育
让隐藏在黑暗中的东西大白于天下
——我写两篇调查性报道的体会
2007-02-28
中国青年报驻山西记者 高 山
 

 

    《假记者横行吕梁山》、《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两篇稿件在2006年12月份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也引起了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安监总局的重视,已分别组成调查组赴吕梁、忻州两地调查。

  “假记者”一稿采访相当顺利。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领导非常配合,他们那里有数字、有故事、有总结。对该局副局长杨志明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细致采访,“料”基本上备齐了,组合一下就是一篇色香味俱全的报道。记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到一个县和一个乡镇去核实一下。因为有吕梁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调查也很顺利,一天就完成了所有的采访。

  当然,在写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事情。假记者泛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报社、记者站、记者在背后撑腰,很多假记者是记者站聘用的发行员、广告员。“碰”不“碰”这些“兄弟单位”?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也听闻了不少假记者去采访,拿不到红包、拉不到广告、没卖出去报纸,后来真记者就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将被采访对象曝光。真、假记者演“双簧”的事很多,很恶劣。假记者敲诈的大部分是当今社会的“强势单位”,如:路政、公安、环保、城建、交通等。这些单位动辄拿出几万、几十万元的真金白银给假记者,重要原因之一,是假记者背后有真记者在撑腰。我决定要写出来,只有让丑行亮相,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假记者泛滥的深层原因。

  “假记者”一文近4000字,一天采访,一天写作,早早就收工了。而“安监局”一稿只有区区1000多字,采访了两次总计4天时间,写这1000字也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可谓“字字皆辛苦”啊。

  线索是一位和忻州煤老板接近的人提供的,说忻州煤矿安监局盖楼时向一些产煤的乡镇和煤矿“借”了钱。“安监局向煤矿借钱?那怎么监督煤矿的安全生产啊?”联想到忻州市每年都要发生一两起特大矿难,我立刻和一同获得信息的山西晚报记者去忻州采访。

  忻州市煤矿安监局的办公楼说不上有多奢华,但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这一单位仅有10个工作人员,人均办公面积达200平方米,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仅有10人的单位却盖了一幢36套超大面积住房的住宅楼,住宅楼确实气派,面积也大,大的每套180平方米,小的每套140平方米。

  为了调查该单位的公车,我们通过忻州的朋友到市车管所调出了安监局名下的所有车子,共9辆。调查花了两个多小时,见报时只有一句话。两幢大楼在那里不会跑,车子又是在车管所查的,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第一次的采访到此结束。在写稿时,无论怎样写,都不能把两幢大楼的形象直观地告诉读者。我便拿起数码傻瓜机再赴忻州。

  为了选一个好角度,我爬上了该局办公楼前的一幢正在建设的大楼去拍摄。为了讨好看工地的老头,让我多拍一会儿,我和他套磁:“大叔,这里是在盖什么呀?”“宾馆。”老头说。“哪家单位的呀?”“安监的。”安监局的宾馆?我的天,我当时感觉到无数的烧饼向我迎面飞来。我立即下楼,跑到马路对面,给这个楼也留了个影。后来,我们调查得知,这是安监局盖的培训中心。

  另外,关于建楼款和向煤矿借钱的事也有了眉目。我们通过忻州的朋友,找到一位内部人士,他向我们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他看到借钱票据的共有三家单位,其他的也只是听说而已。够了,三家足够了。我大喜。

  写稿时我确定了3条:一、用数字说话,准确无误,不加感情色彩,不作评论;二、只写铁定的事实,比如,写借钱只写了一家,虽然我们还掌握一些线索;三、不写借钱与矿难之间的因果联系,只写借了钱,发生了矿难,其中的因果关系让读者去想,让调查组去查。

  做了将近10年的编辑再当记者,真正感觉到写调查性报道的艰难。写调查性报道,如同科学家探索茫茫宇宙,我们所知道的只是眼前亮光的一点点,而茫茫的黑暗世界需要我们去调查、去亲历,让隐藏在黑暗中的东西大白于天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