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读者来信 一名八旬老汽车人的来信
汽车合资的道路还要坚持走下去
2007-03-01
    尊敬的《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编辑:

    作为一名年过八旬的老人,一名曾经和中国汽车从诞生到发展风雨同程了50多年的老人,一名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代技术工作者中尚还健在的老人,我愿意就当前21世纪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下列两点意见,以供参考和指正:

    一、继续大力发展国际化,重点是继续大力发展中外合资汽车企业

    我国汽车发展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即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化。

    从上世纪70年代末,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汽车一马当先,率先举起了国际化的大旗,在短短几年内,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兴办了4个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从欧美汽车强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我国汽车工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为90年代开始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汽车全年产量不仅跨过了百万辆大关,而且迫近千万辆。入世前,我国汽车工业还属于保护条款下的“幼稚工业”,现在已被公认为名列前茅的汽车大国。

    应当看到,在我国长期闭关自守和计划经济特有的约束下,我国汽车国际化道路走得并不平坦。从一开始,我就有幸参与了这些基础性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的兴办,经历了许多艰难和险阻,反对中外合资和国际化的阻力当时很大。

    我认为,为了吸取经验和教训,应当从汽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际化道路的重要性,应当从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理论高度来认识中外合资的优越性。目前我国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个外方或一个中方和数个对象合资经营的错综复杂的现象,数量之多、层次之深,都是举世罕见的。这正是我国汽车发展的独特道路的标志,还必将为我国汽车进一步腾飞和步入世界贸易舞台提供重要条件。

    当然,此中也引发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有人认为中外合资已接近完成历史使命,应当被自主的新兴民营或集团独家经营所代替。有人甚至认为中外合资束缚了我国汽车品牌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现在已经到了自主发展时代,不再有中外合资的时机等等。这些甚嚣尘上的议论,不仅反映了我国汽车国际化的一贯阻力,也对中外合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缺乏理解。在全球化日益发展,地球村日益缩小的21世纪,这是一些不“与时俱进”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抛弃这些观点,继续大力发展国际化,继续大力发展中外合资汽车企业,这正是我国和平崛起中,汽车发展所遵循的双方公赢,融入国际化大市场的正确道路。

    二、抓紧创新,关键在“创”,而不是简单的“新”

    我认为,在目前的水平下,在成熟的汽车底盘形成的平台上,用局部更新和整体整合的方法,不断推出新品种,是我国汽车界完全能够胜任的事,这也是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通行的方法。设计新品种,有时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完全取决于资金和周期的投入,取决于市场的最大利润需求。所以,在目前国内外最关心的知识产权的创新中,我认为应当抓住一个“创”字,而不是一般的“新”。

    “创”,只有创出中国特色,才具有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从而影响世界汽车的发展,正如有人戏称的中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只能在中国特色下才有可能。当今之计,要创中国特色的汽车,根据现实情况和可行性分析,我认为应当首先立足新生物燃料汽车,并进而发展出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汽车。

    首先解释“新生物燃料”的含义。有新生物燃料,即有古生物燃料,即人类最熟悉的现用已久的大宗燃料——煤和石油。这两大类燃料都是生物——动、植物吸取太阳能量后转化成的碳氧化合物。古生物燃料的转化是依靠长期的地质变迁,而新生物燃料则需要人工方法来转化。在科技发展后,这种转化简单快速,新生物又不断生长繁息,成为可再生的有高度战略意义的能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和欧美众多国家面临石油匮乏和封锁,相继秘密地开展了新生物燃料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目前,美、德和巴西等国所发展的乙醛燃料,在石油危机几度侵袭下,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即是沿用了二战期间对新生物燃料研究的成果。

    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熟悉大后方的人们都知道,当时面对敌人的残酷封锁和“一滴汽油一滴血”的严重缺石油的情况下,民间即兴起了用酒精(乙醛)和木柴作为汽车燃料,保持了运输的畅通。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新生物燃料在汽车上应用的简易可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已制定了发展新生物燃料的计划,在部分地区率先开展了乙醛燃料的推广应用工作。在当前国际上能源争夺愈演愈烈,而国内“贫油”状况尚无从改变的情况下,这是具有战略高度的决定。但是,我认为这一决定和相应的措施是显然不足的。这是一个和石油混合使用的立足于“代用油”的计划,而不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更不是一个创新的而仅是追随国外业已实行的科技项目。

    结合我国是有8亿农业人口这一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汽车日益增多的这一巨大的燃料问题,应大力开发新生物燃料和相应改进结构的汽车,使新生物燃料成为汽车的“主食”。也就是说,年消耗量即将过亿吨的汽车燃油,应当从地面上“产油”来供应,而不再依靠国内外的地下“采油”。从“采”到“产”,一字之变,形象地说明21世纪燃料能源的变化趋势。汽车,首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年产数百万辆的小轿车,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物燃料专用汽车(当然汽柴油也可使用),这才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富国强民的根本转变。

    这里,我想强调说明几点:

    首先,新生物燃料不仅是当前普遍从玉米、甘蔗等提取的乙醛、甲醛等燃料,而且许多海藻、木材、木屑和林业废弃物等都可能是新生物燃料的主要资源。结合石油、林业和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相关人才,组建我国新生物燃料研究院,用基因等研究方法,开发出适宜我国不同地区生长的“油料”植物和植被,从而解决“与粮争田”的这一先决性问题。

    其次,新生物燃料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对现有的汽车结构、现有的庞大汽车生产设备体系,现有的燃油输送和供给系统,以及相应的物流和资源作重大改变,即可以大量推广使用。这与目前的电化学、油电混合及氢燃料等新动力汽车推行的困难和巨大投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后,新生物燃料不与粮争田,价格比石油低廉,产值很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当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工农联盟”式的农业工业化的新生物燃料在我国推行,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汽车用油的方向问题,而且是农民致富、改造“三农”的有效途径。

    赵晟 

    2007年2月18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