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3月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广告
世纪的眼光 世界的胸怀
黄山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
2007-03-06
    近年来,党中央作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而中国旅游业也正朝着 2020年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迈进,这些都为黄山旅游实现由大到强、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新机遇。

    国际化——审时度势的战略

    随着黄山作为中国的名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把黄山建设成为安徽旅游中心城市和“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全国旅游名牌,国际旅游胜地。”因此,“黄山市必须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努力拓展国际旅游市场”。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这样强调旅游国际化对黄山市的重要性。

    事实上,国际化是黄山旅游进一步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黄山游客接待量持续大幅增长,但旅游市场客源结构不尽人意,境外市场拓展明显慢于境内市场;黄山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容量有限,新增游客应当更加注重高端化、国际化。当前,各地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营销手段不断创新,境外市场竞争激烈。黄山必须敢立潮头,抢占制高点,着力拓展国际市场。

    为此,黄山市2006年仅下半年就分别出台了三项《决定》,即《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黄山旅游国际化的决定》、《关于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迅速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决定》。这是黄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对黄山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的准确把握,更是自我挑战,奋发进取的行动宣言,必将在黄山旅游发展史上掀开崭新而辉煌的一页。

    开放性——多元兼容的品格

    黄山市旅游资源密度大、品位高、种类多。境内拥有以黄山为代表的绝妙自然风光,而且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明清古民居建筑为代表的古徽州人文旅游资源,更有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据黄山市旅游部门介绍,黄山市旅游发展战略就是要致力于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转型,走一条集观光、文化和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开发之路。围绕“新黄山、古徽州”主题,黄山市努力构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山上山下一体、自然人文融合、区内区外联动的大黄山旅游圈,加快形成以黄山为重点、徽文化为特色、田园风光为依衬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将黄山融入以休闲度假为主流的世界现代旅游大格局。

    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介绍,目前,黄山市正积极采取措施,打造国际旅游黄金线,强化国际市场营销,先后成功举(承)办了十届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大赛总决赛、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国际山地车赛和大型交响音诗话音乐会《黄山大合唱》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热情接待了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安南、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等一大批外国政要及国际友人,授予了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黄山荣誉市民称号;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参与发起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着力打造‘上海名城-杭州名湖-黄山名山’黄金国际旅游线。

    在推进黄山旅游国际化的进程中,黄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外开放和交流,与国内上海徐汇区、北京宣武区、广东珠海市等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与韩国大邱市东城区、美国檀香山市等8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黄山风景区与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建立了中美两国第一对友好公园,媒体称这是黄山风景区继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荣获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姊妹山之后,向国际化迈进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同时,加大与凤凰卫视等香港媒体及境内外媒体的合作,组织海峡两岸记者相约黄山、“全国媒体看黄山”记者团等系列采访活动,先后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让世界了解你”黄山专辑、“同一首歌”走进黄山、《江山如此多娇》直播黄山、《徽州》、《徽商》文化系列片等。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并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二十强城市,黄山市已成为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之一。

    良好的可进入性是实现旅游开放的基本条件。为此,黄山市坚持以构建大交通为突破口,加快建立旅游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目前,扩建后的黄山机场已达4D标准,并开通了全国几十个主要城市的航班,建立了黄山一类航空口岸,相继开通了到中国香港、澳门和韩国、日本等境外旅游直航包机,徽杭高速公路全程贯通,合铜黄、黄衢南高速公路黄山段正在积极推进,县乡公路通达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景区间公路网质量明显改善。未来3年,将形成东连杭州、西接南昌、南通福州、北达合肥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3小时交通圈”,使黄山由以往单纯的旅游目的地变成华东地区一个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以此适应旅游国际化的需要。已经开通的香港、澳门、韩国直航旅游包机,给入境旅游带来极大方便。去年韩国旅客由往年的一两万人次猛增到16万多人次。同时,一批旅游服务网站开通运行,数字黄山建设稳步推进。围绕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全力推进城市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黄山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打造“旅游目的地服务第一品牌”,倡导全国72个旅游城市签署了以“共筑和谐旅游环境,打造旅游诚信品牌”为核心内容的《黄山共识》,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去年又启动了首个“全国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在三年时间里根据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总体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着力满足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力争使黄山市率先成为无障碍旅游区。

    文化牌——风景背后的底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蕴藏在风景背后的徽文化正日益成为黄山市更加引人关注而又与众不同的精彩亮点。徽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奇葩,是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黄山市的前身即徽州,有“东南邹鲁”、“文物之海”之称,现存地面以上文物古迹5000多处,其中列为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的有70多处。被誉为“古民居建筑艺术宝库、东方文化缩影”的黟县西递、宏村、南屏等地的明清古民居和“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以及歙县棠樾牌坊群、祁门古戏台等一大批精美的历史遗存,蕴涵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本着“民族的即世界的”的理念,黄山市坚持不渝地致力于以徽州乡土文化为核心,促进现代旅游与本土文化的深度结合,努力打造出与国际旅游接轨的特色旅游产品。

    近年来,黄山市进一步加大各人文景点的资源整合,逐渐形成大范围展示历史画卷、徽州风情的“交响大合唱”。据统计,黄山市年接待游客1200多万人次,其中以体验徽文化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已近一半。旅游业内人士认为,徽文化已经开始以独立的旅游产品形象大步走向国内外旅游市场。

    乡村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的20多名师生,来到安徽休宁县商山乡黄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进行为期两天的乡村生活体验和中西文化交流。组织者表示,这种越洋交流让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乡村,更深切地体验到中国文化,永远难忘。

    近年来,黄山市发起成立了跨省区域间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中国乡村旅游节,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全市已有近20万农民办旅游,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乡村旅游年接待量接近全市游客接待总量的一半。全市现已开发各类旅游景区景点60多个,其中80%以上在农村,深厚的徽州风情和优美的山野风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在推进黄山旅游国际化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着力强调旅游产品结构升级,要求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不同而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而其中乡村旅游则是黄山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又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市委、市政府在组团赴法国等西欧国家考察后,对研发黄山乡村旅游新产品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从2006年起,黄山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依托当地的徽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该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黄山市领导勾勒了黄山走向国际化的美好前景: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其中入境游客达100万人次以上,旅游创汇2.5亿美元;到2020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15亿美元以上;主要旅游产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具有高质量的国际旅游环境,能为游客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优质服务;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社会和谐、国际知名的现代旅游城市。

    “黄山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推进黄山旅游国际化进程。”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如是说。正是通过推进旅游国际化的战略决策,黄山市加快了从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向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双轮驱动”的转变,从黄山风景区“一枝独秀”向以黄山风景区为核心品牌、诸多景点“众星拱月”的态势。黄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个实力黄山、魅力黄山、开放黄山、和谐黄山的新形象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沈正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