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支持。”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在讨论中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段话而欢欣鼓舞。 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除医药价格外,今年他最关心的就是社区医疗。“小病到社区,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关键环节,在城市中就要依靠社区医疗。” 全国政协医卫组一位委员向本报提供的调研显示,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足与浪费并存。调研显示,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20%在农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医院,一些高精尖设备数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沈阳、广州人均CT拥有量和核磁共振的拥有量超过了伦敦和纽约,大医院垄断地位突出,承担了70%以上的诊疗和住院服务;离农民距离近的县医院近40%的病床长期闲置,最方便农民就医的乡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医疗资源匮乏、设备简陋、人才奇缺。一旦生病,农村和城市人都往大医院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调研还显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低下,不能解决居民就医问题。在西部某省的300份调查问卷显示: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程度仅占18.2%;84.5%的居民反映社区不能解决常见病诊治,只能测血压和拿药;66.3%的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质疑,有小病也不敢到社区,怕延误病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差,部分区域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部分社区卫生机构靠租赁房屋开展工作,运行成本高;首诊制无法落实、双向转诊难以推行、补偿机制不完善,促使病人合理分流的机制没有形成。 “发展社区医疗,首先需要水平高、人民群众信任的医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主任医师王德炳认为,没有水平高的医生,社区医院就得不到信任。目前政府花了很大力气,解决社区医疗投入等问题,却没有把病人限制到基层,就是因为社区医生没有很好解决。 王德炳委员说,培养社区医生,在国际上经验丰富。在美国叫家庭医生,在英国叫全科医生,我国也习惯用全科医生称呼。全科医生需要专业培养,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万金油”,一般需大学本科毕业后,再经过3年的毕业教育,到社区实习,还要学习健康行为、临床流行病学等。社区医生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在目前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前,当务之急是要把全国现存的全科医生进行培训,把水平提高。据介绍,目前全国真正的全科医生不到1000人。 全国政协医卫组部分委员认为,要想解决好社区医疗问题,就要把大医院的资源利用起来,把大医院和社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这样病人可以双向转诊,要建立转诊制度。大医院的病人进入康复阶段就可以到社区医院;社区发现肿瘤、心血管等早期病人,社区解决不了向大医院转诊,保证了医疗水平,及时为百姓解决就医问题。 例如,伤风感冒等小病、已经诊断清楚的慢性病、老年病就可以在社区医疗解决,不必跑到大医院。另外,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健康教育,也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此类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