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年上两会提的议案,件件有回复,件件有落实,哪怕是很小的建议也受到重视,真是让我很欣慰!”
说这话的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姜鸿斌,他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平时就以“抠门”著称:请外宾吃饭,如果没吃完,他就大声告诉服务员:“打包,我自己回家吃。”公司每张纸从来都是用了一面,再用另一面。
2005年参加两会时,姜鸿斌就在琢磨一件事:每次会议结束时,代表总会拿到一摞厚厚的简报。他曾量过,一摞简报至少30公分高。简报过多,导致代表们工作量过大,疲于阅读,而一些简报内容重复,一些代表只阅读有自己发言内容或与自己本行业有关的简报,其他简报很少阅读。
“这得浪费多少纸啊!”“抠门”的姜鸿斌就此提了一份议案:《关于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简报进行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减少简报的数量。
开完两会回去后,他很快就接到全国人大的电话回复。2006年他再到北京开会时,真的发现:简报的期数减少了,可读性增强了。“数量减少了,但质量没有减。”姜鸿斌笑道。
今年一到北京,姜鸿斌“抠门”的毛病又犯了。在预备会议召开前,工作人员把标有“草案”二字的大会主席团名单、秘书长名单等材料送到他的房间。预备会议结束了,工作人员又把材料送到他的房间。姜鸿斌发现,名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上面没有了“草案”二字。
姜鸿斌又开始算账:两份材料加在一起有十来页,全国2000多名人大代表,人手一份,要两万多张纸呢,还都是好纸。“这足够一个小学用一年的了!”如果再加上纸张的运送费、制作费和人工费,成本更高了!
“能不能改革?”姜鸿斌代表又提了个建议:这份名单必须有,但是,能不能开会前给每个团发一份,等到正式通过的时候,一个小组再给一份。
有人开他的玩笑:“老姜,看你这小算盘打的,太抠了!”
姜鸿斌立刻反驳:“咱是全国人大代表,算盘不打的精怎么行?治理国家这个大家就跟治理自己的小家一样,一分一毫都要算清楚。这就是人大代表该干的事!”本报北京3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