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季,王世东校长一个月没有招到一个学生,王世东所在的学校是全乡唯一的一所小学,十几名老师在打了一个月扑克牌后被分流到其他学校。 不是没有学生,而是学生都被家长送到了县城的学校去上学,家长们宁可交上千元的择校费,让六七岁的孩子到50公里外的县城小学去住校也不愿意就近入学。 家长们认为,城里的学校设施好,老师水平高。由于孩子年龄太小,有的家长只好在城里租了房子陪读。 “重点校挤垮了我们。”王世东说,附近一个乡的小学也被撤并,全县已经有好几个乡镇学校被挤垮,教师被分流,只剩下了一座座空校园。 在新疆东部一个县,教育正在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县一中不但兼并了其他两所中学,而且还搞起了“名校办民校”,抽调优秀的教师到民办校任教,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不得不每年交纳5000元的择校费。 城里的学校教室里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而村里的学校每年都为取暖发愁,曾一度发动学生每天从家中带一块煤到教室取暖。 不但教育投入集中到了城里,择校风也让穷的学校更穷,富的学校更富。城里的小学生源爆满,老师不够用;乡村的学校生源不足,逐步被撤并,教育资源被过度集中,城乡教育差距也逐步拉大。 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悬殊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来自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元成的儿子今年上高二,早在两年前,就有人劝他:“元成,干嘛不把儿子的户口迁到北京去,肯定可以考个更好的大学。” 王元成代表坦言:“我不能说一点没想过。作为父亲谁都希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北京与山东虽是近邻,教育条件都好,但高考分数线却相差100多分!孩子学习不错,我也希望孩子凭自己的本事考,但是在山东他可能只能考上一所二流重点大学,到北京就可能考清华、北大!” 但是考虑到自己是全国人大代表,而且一直以来都在呼吁教育公平、公正,王元成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王元成代表深知教育对人的影响。因为他本人就因为家境贫寒只读到高中一年级,就辍学进城打工。后来通过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坚持自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去年两会期间,他会同其他代表递交了一份关于制定《公平教育促进法》的议案。他认为当前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均衡、因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的教育失衡、高考招生中指标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公民在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不平等,而且会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公平。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委员认为择校热的根源是重点校和薄弱校之间在硬件软件上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不是要把重点校拉下来,而是要让前者把薄弱的学校带起来”。他说:“如果消除了差距,择校现象就基本不会出现。所以,根治择校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分配,政府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王晓秋委员这样建议:“在不能完全取消择校的情况下,不如要求学校将一部分资金上交教育部,专门用来支持薄弱校。” 朱永新委员建议,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首先要解决师资力量,要确保农村老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师范教育免费,师范毕业生要去农村执教一定期限,确保了师资力量就确保了生源,确保了生源就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