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3月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两会话题
【两会博客】
记者提问需要什么样的“表情”
2007-03-08
崔丽
    

    3月7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此前,十届全国人大五次新闻发布会、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发展现代农业新闻发布会已接连开场……随着两会大会议程的逐步推进,一场场新闻发布会如期而至,一位位政府要员逐次登场,等待记者发问。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厅俨然成了记者们举手提问的竞技场。

    手臂高举如林,被新闻发言人点到并获得采访提问机会的记者自然令人艳羡万分,他们自己也备感幸运。在这一心理下,记者们提问的方式和表现不一而足,也有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提问磕磕绊绊,话不连贯;有的声音发颤,语不成句;还有的辞不达意,不知所云。而最不能令人忍受的是,有的记者一拿起话筒,面对摄像机,脸上便露出一副深情款款的表情,如同诗朗诵般,令人疑惑在准备演出。

    越是在意自己的表情,往往越容易打磕巴。

    客观地说,有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提问出现卡壳,并不是因为业务水平,多是由于紧张和不适所致。记者多是作为采访者形象出现,偶被镜头捕捉,被推向全国、全世界亿万观众,立刻便觉得自己成了中心,也许只是一念之间,角色出现了错位。

    事实上,正如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是作为人民的代言人,肩负着百姓的重托,积极参政议政,就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每天奔忙在两会各个现场的记者,同样不是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是要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新闻发布会上的聚焦,“焦点”所在并不是记者个人,而是他的问题,此时记者的发言、提问,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在代表公众发言、提问。

    这几年,笔者跑两会,看到的尴尬事儿还真不少。比方说,每场新闻发布会结束,新闻发言人还没走下主席台,记者们便扛着长枪短炮,举着录音话筒,团团将发布人围住。但往往一帮人簇拥着发言人走,却无人发问,或不知问什么问题。还有的因为问不出含金量高的问题,而被轻挡回来,得不到理想说辞。还有的,一帮记者围堵着某位代表委员,采访完了却面面相觑:这代表是谁呀?

    记得一次两会上,吴敬琏委员面对有的记者的粗浅问题,不客气地直言记者多读两本经济学书,再来提问。

    如今,随着两会采访的愈加开放、透明,两会民意表达的渠道愈发丰富多样:网络、报纸、电台、电视,甚至通过手机。去年两会时网站征寻网友《我有问题问总理》,收到了12万网友的提问。

    关注民生,两会记者的现场不应只在大会堂、代表委员驻地,脚要多往基层跑,眼睛要多盯寻常表情,耳朵要多听百姓之声,说得再通俗点,无非是心中要多装着咱们的读者、听众、观众。

    媒体作为传递、沟通两会代表委员与民意的桥梁、平台,担子不轻。(作者为本报两会记者)中国青年报2007两会报道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 /u /1280216610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