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3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两会话题
【两会在线】
医患关系何日不再是社会痛点
处理医疗纠纷 功夫在纠纷外
2007-03-09
本报记者 董伟
    

    3月6日晚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郑法雷以及患者代表孙晨做客本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联合举办的在线访谈,探讨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问题。

    医患关系,走出谷底现曙光

    近几年,医患关系成为整个社会的痛点。不管在媒体上,还是在民间传言中,医患之间的不愉快甚至相互仇视都被广泛传播。患者常常抱怨医生冷漠无情乃至黑心贪财,而医生往往满腹委屈而逐渐愤恨激烈。本来是互相依存的两个群体却像对头一样势不两立。

    中华医学会2000年对全国326家医院的调查显示,发生医疗纠纷的占98%;据统计,1998年至2001年,仅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就发生患者影响医院诊疗秩序的事件1567起,医务人员被打事件502起,其中被打残者90人。上海市卫生局的调查显示,2006年医疗纠纷以11%的速度递增。

    与此相应,患者的利益被损害、身心受伤害的情况也十分常见。虽然没有人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就医期间受到身心伤害,但是看病难、看病贵却是有目共睹无人否认。发生在医疗领域的恶性事件、暴力事件,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患者被逼到了墙角的无奈之举。

    “这种情况不会再继续下去,也不能再继续下去。”殷大奎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大家也逐渐认识到,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生、患者和政府都没有任何好处。“医生压力很大,患者利益受损,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能完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一些共识也在慢慢地形成。

    前不久,中央召开会议研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专门提出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出要尊重医务人员。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前夕专程到吉林省人民医院看望医护人员。他说,“患者对你们说些气话,或者伤害你们的话,你们要谅解。因为他是病人,或许他除了病以外,他家里还困难。然后,回来你们有牢骚跟谁发呢?找我发。”

    殷大奎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了医患关系的曙光,一味互相伤害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他认为,很多时候,医患之间不是真的哪一方有问题,而是原来沟通得不够、理解得不够。这才导致误会、冲突乃至大打出手。一旦医生和患者站到一起,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宽容,那么不管什么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

    医生不仅要看到病人的病,还要看到生病的人

    孙晨刚刚做了一个小手术。虽然明知道切除脂肪瘤算不上高难度,但他还是给主刀医生塞了红包。“那个医生倒没有跟我索要,我自己心里打鼓啊。希望给医生点钱,他能够用点心,开刀的时候也少点痛苦。”他说,给钱是为了买个保险。

    在北京某医院里,一名女患者突然“哇”地一声痛哭起来,接待她的医生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那位患者说,她进去的时候,医生没有看她一眼;等她讲完了病情,医生仍然没有抬一下头;最后开处方了,医生问她,“你要什么药?”还是没看她一下。她受不了医生的冷漠。“我是个下岗工人,从大老远过来看病,他怎么能够这么样对我?”

    对此,殷大奎表示,中国的病人的确非常不容易。现在老百姓经济上不宽裕,看病又不是小花销,而政府投入不足、医保也不完善,个人要承担绝大部分,当然会觉得看病贵。再者,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过多地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又缺少西方“守门人”制度,人们看病都想到协和医院这样的地方,自然会觉得看病难。

    他呼吁医生,要理解患者的这种不容易,更何况来就医的人本身就很痛苦,医者父母心,对病人要宽容要尊重,不能够高高在上。中国医师协会曾经做过两个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医疗纠纷不是因为业务技术差错,而是因为医生在和病人沟通的时候不能平等地对待病人引起的。

    “老一辈医生为什么会和病人相处得融洽?除了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外,还在于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仅看到病人身上的病,而且看到了生病的人。与此相反,现在一些医生的落脚点更多的是病。医生医术再厉害,可是疾病还是生在患者身上,患者感受更深刻。”

    公众、媒体要懂医重医

    郑法雷对当前一些媒体的报道不很满意。他认为,那些报道没有遵守客观的原则,而且还显示出作者对医学了解不多。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医生的观点。他们觉得,社会对医生普遍的情绪是媒体不良炒作造成的,医生中的败类当然有,他们利用医药购销、医疗服务、药品处方、检查开单等活动,吃回扣,拿提成,牟取不正当利益,但是这决不是一个整体的画像。

    郑法雷说,人们应该看到两个事实:

    一是医生非常辛苦,大医院、知名医院的医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平均下来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有的时候不是吝啬,而是后面的病人还在等着。“我想,医生也想和病人多交流一会儿,但是容不得你这样做。这是一个客观条件。”

    二是医患关系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事儿,医患矛盾只是医疗体制不顺的一个现象。作为生活在一个社会背景之下的人,他和他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宏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医院、医生也不会把吃饭问题、发展问题都放在医生的创收上。

    尽管如此,郑法雷和殷大奎都强调,作为医生还有许多需要改变的地方。

    处理医疗纠纷,功夫在纠纷外

    不管是多好的关系,都有发生纠纷的时候,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解决纠纷的办法。然而,现在医疗纠纷中就缺少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医生们对纠纷处理举证倒置的规定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患者则担心,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也都是医生,会不会互相包庇。这样的结果是,矛盾越积越大,越大越不好解决,最终可能演变成又一场不幸的暴力事件。

    殷大奎提出,处理医疗纠纷,功夫在纠纷之外。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做医学科普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普通公众能够更加了解医学。“医学是个高风险的事情,也是一个有局限的事情。不是说你把钱堆上去,病一定就能治好,人一定就能救活。”他说,如果给钱真是什么病都能医,那么高官富贾都不会死了。可是,事实却是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疾病,医学都无能为力。

    “医生,医生,为什么不叫医死呢?就是要把病人医活。但是,医生不是神仙。现在,世界上的误诊率大概有20%甚至30%。”殷大奎希望,病人在了解这些情况后,或许能够在发生不幸时更加理智。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切除甲状腺肿瘤很可能损伤到神经,特别是喉嗓神经,即便是医生非常小心,也存在一个小的几率出现损伤。“我们要求医生提高医术,尽量避免发生事故,但是病人对此也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不过,另外一个事实也值得注意。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个别单病种的误诊率高达90%;据中国误诊文献数据库显示,造成误诊的原因有16种,其中很多与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责任心有关,如医生的经验不足占25%,医生问诊及体格检查不仔细占17.3%,医生未检查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占14.7%。本报北京3月8日电

    照片:3月6日晚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左二)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郑法雷(左一)以及患者代表孙晨(右二)、本报记者董伟(右一)做客本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联合举办的在线访谈。本报记者李建泉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