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官多民少,是不争的事实。人大代表中,工人、农民的数量在减少;政协委员里,农业界别里没有农民,工会界别鲜有一线职工。替不同地区、阶层、界别的选民争取权益,是代表的应有之意。开两会,不只是投投票、鼓鼓掌,更是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在碰撞、交流、妥协中实现利益均衡。
官员能不能“代表”农民工?当然能,但身份的囿限,他们未必能说出“被代言者”的真正要求。代表委员都有自己的职业身份,分属不同阶层,对自身所处领域更了解,更熟悉,更能发现问题,更容易为自身利益鼓与呼。为利益集团代言很正常,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不同的利益诉求,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很明显,我们更多听到官员、专家、学者的发言,听到强势行业、强势群体的要求。人数众多的工人、农民等基层百姓的声音,时常显得很弱小,时常处于“被代言”的位置,被“大声喧哗”所淹没,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如此的利益表达是不完整的,权利缺失的必然结果,是某些群体被边缘化,在重大决策和政策调整中,其诉求得不到满足。
让每个群体都能正常行使民主权利,就需要他们有自己的代言人——不仅是数量上的充足,而且要有机制保障。在改变代表委员构成比例的同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弥补基层代表履职的“先天不足”;组织相关知识培训,提升其履职能力。来自基层的利益主张越充分,决策中的民意就会越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