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新文化迫在眉睫
李赛超(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团支部书记):长冲村5.7平方公里,2380人,2006年的人均收入是4400元。村上有青年182人,占村人数的34%。青年及青年文化生活现状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就是文化层次偏低,全部青年中有84%只有初中文化;第二就是文化生活特别单调,日常性的青年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影碟和打牌。没有有线电视,影碟也大部分是那种淘汰的处理品,一块钱两张。整个乡上没有电影院,村里有70%的青年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
青年文化生活之所以这么单调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文化设施不健全。我们村没有固定的青年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图书室也是在学校里面,所有的书加起来只有100册左右,而且是早年市里面捐赠来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是在活动的开展方面,我们没有经验,又缺乏有力的指导,想开展一些活动,却感到无从下手。
我们农村青年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一是需要那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市里也曾举办了几次文化下乡活动,反映良好,大家都说这样的活动要是多举办几次就好了。二是希望有乡土气息的传统娱乐活动,像舞狮舞龙等。三就是需要一些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尤其是科技培训。去年4月1日,长沙市科技局在我村组织了一个科技知识培训班,很受欢迎,村里的养猪大户游萍说“太好了,有了你们的科技指导,我以后可以放心地养猪了”。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多下工夫。
作为村团支部书记,在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也想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但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以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感到力不从心。我们恳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能够给予我们一些财力、物力方面的资助,让我们可以办起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同时,我们恳请上级部门和领导在我们开展活动的时候,多提供一些有力的指导,使我们能够真正把这些文化活动开展下去。
张浩(湖南省浏阳市洞阳镇生基岭村青年):这几年的农村文化生活应该说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城乡的差距还是非常大。公共文化设施少,村里没有图书室,缺少农村人通俗易懂的书籍,报刊也太少了。
乡里没有新华书店,电视涉农的节目也太少。我们只能在中央台的七套看到涉农节目,地方一级的电视台几乎不进行涉农节目的编导和播出。农民群众盼望电视台把当地一些农民发家致富的事迹剪辑做成节目多播一些。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信息,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
熊超群(中共湖南省桑植县委常委、副县长):现在实施农村文化扶贫、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十分紧迫。桑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39个乡镇,很多乡镇都有农村自己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演出公司,有的名称叫做文艺宣传队,有的叫做文化传播公司,名字很响亮。不管这些演出公司叫什么名字,有这么几条是相同的:它们的活动时间大都局限在农村的婚嫁、喜丧这些时候;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本乡本土;演出的内容大多是模仿电视节目,甚至有的还自己编一些封建的东西,比如拜神求佛等,很少反映农村生活积极的一面。
桑植是一个民歌大县,革命老区,当年县里有5万多农民当红军,在我们县留下来的民歌非常多,但是到现在为止,全县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弘扬传播民族文化的文化传播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制度、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我们缺少农民自己创作的东西。当前农民文化生活主要还是农民自己推动着无序地发展,健康积极的力量不够,缺少来自外界的有组织的营造和表达。
我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就是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的体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学习使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能力。无论是从农民需求,还是从推进农村事业的角度,开展农村文化扶贫都迫在眉睫。
用文化激发农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
涂猛(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我是在农村长大,在小时候影响自己的很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等)中,我感觉电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那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电影,现在还记得,一般看电影是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新闻简报,讲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第二个部分是科技简报,讲怎么种水稻。最后是电影,现在很多电影的名字都可以讲出来,很多经典的台词终生不忘。同一个片子,长长的队伍,每天放学以后,我就拿着长长的凳子去看。
应该讲,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电影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不仅让我知道了国家的事情,记住了很多故事,同时它对人的道德,甚至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现在,农村电影放映队越来越少了,类似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有益影响的农村文化载体也显得缺乏。
希望工程实施到今天,根据我们服务对象的要求,中国青基会现在提出来希望工程要升级。过去是单纯地给钱,现在要采取救助和发展的模式,核心是帮助我们的受益人发展能力,不仅是给钱,也要给其他的东西,包括文化。在这个方面我们想把电影放进去。
徐宪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3月6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讨论时强调指出,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要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同时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乡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积极组织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胡锦涛总书记是从建设新农村的高度,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阐述必须造就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县乡文化体系,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力贯彻实施。
农村贫困的根源说到底是文化的贫困、观念的贫困、信息的贫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促进文化进步的问题。湖南有6768万人,在农村大概是4200万人,青年占了1300多万人。目前农村青年文化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怎么让先进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影响农村青年的思想,提高农村青年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宁光强(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目前,我们国家还有1亿多的贫困人口,若按照年收入在683元的绝对贫困线来衡量,我们还有2148万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主要集中在农村,这种所谓贫困,一是指物质贫困,其次是文化贫困。文化贫困制造愚昧,它还要拖我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后腿。所以,改变贫困,必须同时改变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
文化对于农村青年,最重要的作用是青年主体意识的启蒙。文化可以拓宽青年人的视野,拓宽青年人的胸怀,引起青年人的联想和思考,进而启迪青年人的理想,照耀青年人前进的道路。而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才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最重要的动力。这就是文化对于青年的作用。
我本人也曾经是一个农村青年。当我在农村的时候,曾经有一部电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这部电影就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电影,我就觉得热血沸腾。我愿意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改变我们家乡的落后面貌。现在想一下,这就是我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所以我要说,村里面需要团支部,村里面需要青年领袖,村里面需要文化,村里的青年人需要主体意识的觉醒。
文化扶贫扶什么
专家观点:文化扶贫扶什么?第一是扶精神,第二是扶观念,第三是扶素质。什么是扶精神?就是要通过文化扶贫,在农村广大青年中,在农村广大群众中,弘扬文明新风。这个文明新风怎么理解?我们首先要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农村建立文明新风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群众中弘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谓扶观念,就是要推动农村青年和农村群众的观念更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农村的经济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诚信意识等等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文化扶贫,给农民普及先进的市场经济秩序观念,普及民主法制观念。
所谓扶素质,就是要通过文化扶贫促进农民素质提升。目前,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1%。这个状况也就导致这些年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文化扶贫要重在扶素质,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新型农民,特别要注重培训农村青年,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徐宪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文化扶贫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提升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文化扶贫要形成机制,概括为:政府主导、群团组织、青年带头、社会参与。
邓浦东(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渴求的需要,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广西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过去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这种文化严重缺位的状况有所改变。总的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问题、困难也不少,比如资金问题,设施问题,以及封建迷信、赌博问题等。我们的工作与农民渴望文化的要求还有差距,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从政府角度就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农村文化建设,应该进一步跟民心工程、社会和谐工程、希望工程、培训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多发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使农村文化事业朝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杜崇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农村的文化扶贫怎么抓?我认为要突出三点:一是要在基础文化的扶贫上下工夫,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在农村文化,特别是基础文化水平还很低,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的布局过于分散,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二是要在技能文化扶贫上下工夫。农民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找到致富的路子,关键是要有技能。无论是走出去的农民,还是留下来的农民,都需要培训。走出去的农民由于缺乏技能,往往是“四个找不到”:找不到就业的地方,找不到理想的岗位,找不到提升自己的门路,找不到必要的法律保护。
留下来的农民,开发产业也往往是“四个找不到”:开始找不到好的项目,然后是找不到开发的资金,接着是找不到适用的技术,最后是找不到销售的市场。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工作空间。
三是要在道德文化扶贫上下功夫。我感到现在很多传统的道德文化需要弘扬,在一些农村,传统美德在逐步地缺失,乡风不正,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农村有很多传统的美德,比如对老人要孝顺,对老师要尊重,对爱情要忠贞,对邻居要和睦,这些东西对构建和谐社会一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切实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传统美德教育,促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的和谐。
文化扶贫
共青团责无旁贷
李晖(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共青团湖南省委正在深入研究农村青年文化扶贫这一重要课题。文化扶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村青年文化渴求的有效途径,是共青团为政府分忧解难的现实平台,是团组织拓展扶贫平台的积极探索。为此,我们启动了“春雨行动——湖南农村青年文化扶贫计划”。
我们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打算是设立资金、建立基地、培育项目、开展活动。设立资金,就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纳闲散的社会资金,建立农村青年文化扶贫计划专项资金。以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为依托,设立农村青年文化建设专项扶贫基金捐资账户,筹募农村青年文化建设资金。同时加强基金管理,确保资金科学、规范、合理使用。
建立基地,就是大力兴建农村青年文化阵地,引导农村青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村青年在参与的过程中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带动农村文化的活跃。
培育项目,就是大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演出活动等项目,吸引广大农村青年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项目在青年农民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抓好农村青年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工作,加大对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
开展活动,主要是“六进六带”,就是图书进村带科技,网络进村带信息,协会进村带市场,普法进村带权益,活动进村带活力,项目进村带发展。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现代意识的新型青年农民。
张值恒(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应该说,近几年是历史上“三农”工作力度最大的几年,是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几年。同时,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四个没有改变:“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物质装备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就业门路不多、增收难度大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趋势也没有改变”。这四个没有改变的判断是实事求是的,是科学的。
之所以这样,我认为主要是有三个长期困扰“三农”的重大问题。一是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资源的量少,二是农业的物质装备条件差,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就拿湖南来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时间只有8年,这种状况与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很不相适应的,与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发展趋势也是很不相适应的。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可以说已经成为困扰“三农”工作,制约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地、广泛地整合社会资源,实施文化扶贫计划,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这是我们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一个有形载体,是我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
杜崇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共青团是建设农村新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共青团抓农村文化扶贫可以说是抓到了关键,找准了切入点。文化扶贫对农民的脱贫致富十分重要,现在农村的贫困说到底是文化的贫困,农村的落后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落后,所以我认为抓文化扶贫抓到了贫困的根本。
照片:3月7日下午,共青团湖南省委、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和谐社会与文化扶贫”研讨会。团省委书记李晖向湖南省农村团支部赠阅1000份《中国青年报》,“春雨行动——湖南农村青年文化扶贫计划”正式启动。
邓浦东
徐宪平
徐文新(中国青年报社社长)
李晖
涂猛
杜崇烟
宁光强
张值恒
熊超群
胡迈鸿(福寿堂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赛超
张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