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学,会像过去有些负债累累的国企一样倒下。”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发出的警策之语,决非危言耸听。 全国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有人保守估计,高校债务可能高达4000亿元。(《济南时报》3月11日) 我国高等教育作为公益性机构长期由国家财政供给,以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随着1999年起大幅度扩招,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无处放贷,向银行贷款就成了以解燃眉之急的必然选择。目前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已大大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无力偿还贷款。为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许多学校学生开不了实验课,没钱实习,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凭借高校自身的力量,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几乎不可能,户思社甚至分析认为,师资力量薄弱的边远地区学校会因债台高筑,成为最早一批倒闭的大学。 高校之所以债台高筑,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症结不仅仅是国家财力投入严重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出现偏差。高教投融资一向对社会紧锁了大门,直到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但仍未能对非独立法人的大学基金会、鼓励社会捐赠以及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型的股份制高校等投资机制创新有所涉及。 事实上,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年度预算的20%~40%。同时,在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基金会。资金来源除了向校友募捐和某些富豪的慷慨捐赠外,主要依靠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收益来滚动积累。早在2005年,哈佛大学就曾持有过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外上市的股票。由于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加之优良运作,到2005年末,哈佛大学基金总量已达到259亿美元,在全美大学基金中排名第一;其次为耶鲁大学,152亿美元。另外,这些基金虽不以盈利为最大的目标,仍要满足校友和其他捐赠者一定目标的回报(《南风窗》2月20日)。而高校独立自主的运作模式,也有效避免了投资者对教育事业的可能干预。 如何化解我国现阶段高校贷款引发的高风险,除了不断增加国家投入,还需建立新的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体制,尤其需要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向高等学校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