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看到代表委员们热议民生话题,提出各种建议的同时,也获知一些新政策有可能在不久后出台。我相信,这些政策都有着良好初衷,但对于官员代表在两会上发布新政策,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两会是代表人民对于权力进行制约的民主盛会,不是官员代表们的新政策发布会。且看:我们听到了博客将实名、物业税将征收、燃油税征收后高速路继续收费,等等,看了这些官员代表们的发言,我感觉不对味儿:他们是代表权利来监督权力来的,还是代表权力来监督权利来的? 我不否认代表有身份的差别,但他们在特定的场合讲符合于此场合身份的话,这是职业伦理的起码要求。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摘帽”,以官员身份代表人民来参政议政,更需要避嫌。 因此,人大代表的角色,需要平常是官员的代表换位思维,心思就多往人民身上想一想,多想一下如何规范权力的行使,而不能借着代表身份,强调政府权力。 我们知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作为一个官员,社会的管理者,他可能认为“言论自由也是相对的”,因此管理越多越好,这样看问题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人大代表,其着眼点更应在权力的制约上,其首先应该认为“权力是应该受制约的”“权力更是相对的”,其对于权力应该有一种本能的警惕。他需要思考,这样的权力有法律的依据吗?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途径予以救济?他必须知道,权利多一点有益无害,权力多一点往往会成灾。每一次权力的扩张,就意味公民权利的相应缩小。 其实,即使权利是相对的,完全可以用权利来制约权利。即当有人实施网络侵权时予以诉讼救济,而不必非得让“权力干涉权利”的结论。行政权的介入,仅仅是次优的选择,而不是最优的选择。人大代表应该想到这些,而不能总是站在权力的立场上,动辄为国家强制力运用而欢呼,这样不免给人以名位不符的感觉。 人大本应该是权力对于权利表达最大限度敬意的地方,也本应是政府政策受制约、被质疑的地方,官员代表们以确定无疑的口吻在人大发布新政策,将给人何等的观感?人大成了官员新政策的发布会,对于民主法制建设无益。希望官员代表们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