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
首次更新博客 列举近十年来的金融专著
易宪容去职引发讨论:经济学者该怎样说话
2007-03-27
本报记者 刘世昕 实习生 栾明月 王烨捷
    在“失踪”了多日后,易宪容今天上午终于在自己的博客露脸。今天,这个多日没有更新的博客,不仅发表了一篇题为《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列举了近10年来他发表在各类金融核心期刊数百篇论文的目录以及金融学方面的专著。这些专著或论文,都与“金融”这个易宪容的“本职研究工作”相关。

    前几天,易宪容供职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易宪容“提出辞去所担任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一职。所长办公会议已批准他的辞呈”。然而真正引起媒体关注的,是某媒体报道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对易宪容的一段评价——“我们这里(社科院)不允许不经论证,没有根据就发表言论”、“房地产问题非常复杂,不是开车沿三环路转几圈就能说清楚的。”

    近年来,易宪容这位研究金融的学者一直活跃在房地产新闻界,他的博客文章对房地产的唱衰,不仅一次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也不断地惹恼着地产商们。这次,有消息说他因为没有完成本职工作而去职,易宪容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最近几天新浪网关于易宪容离职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81.24%认为易宪容是位有良知的学者,认为他早该下课了的比例则占10.07%。对于他发表的关于房地产的言论,完全赞同与大部分赞成的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41.54%、39.92%,反对者占18.54%。

    今天,在他更新后的博客里,仍然只字未提媒体对他去职一事的争论或质疑。

    虽然目前还没有易宪容本人关于辞职事件的正面表态,但一场关于经济学者该怎样发表言论、公众该怎样通过学者的言论分析市场信息的讨论已经在学者间和媒体中掀起。

    经济学者究竟该怎样说话

    易宪容的批评者认为,作为金融学专家,他对房产市场的研究并不算权威,没有资格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房地产方面的言论乃至误导读者。比如,易宪容的一位同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他对于易宪容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还是比较认同的,但作为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却经常发表房地产方面的言论就脱离本行了,这样的言论缺乏严谨性,并且是不负责任的。

    “房地产金融包括在大金融范围之内,易宪容是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他绝对有资格谈他的看法。”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学者有发表其看法和观点的自由,媒体愿意并且乐于炒作,怎么可以怪学者?”

    据了解,无论是在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产业分类中,还是在英国《金融时报》的全球分类中,房地产业都属于金融业的范畴。

    批评者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易宪容经常发表过激言论。中央财经大学的这位教授则认为,学术没有“过激”一说。有些学者喜欢小心翼翼地推测,有些学者喜欢大胆地揣测;有些学者讲话、发言不喜欢留名,有些学者说话做事都喜欢“名正言顺”。

    “学者、教授也是人,也有各自的性情、喜好!我们所讲的学者,一方面在理论知识、基本原理上不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在个人观点、学术意见上必然存在分歧。”这位教授说。

    一些专家同时质疑易宪容的研究方法以及治学的严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曾对媒体表示,社科院不允许不经论证、没有根据就发表言论。

    对此,经济学者黄祖斌在新民网上表示,他不赞成李扬说的“不允许不经论证,没有根据就发表言论”。“有些东西再调查也没用,有些东西是一目了然的。比如,不能等到金融危机之后才来作判断。”黄祖斌说,“每一个吃鸡蛋的人都有权利对鸡蛋好不好吃发表自己的看法。”

    另一位近年来活跃在房地产新闻界,但也不是房地产专业人士的沈晓杰认为,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关键是能够找到真理,相反一些所谓专家虽然有数据什么的,但这些数据都来自开发商等利益集团,甚至有些研究项目就是房地产商资助的,即使方法再科学,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现在的社会缺少像易宪容这样的敢说真话,站在老百姓利益角度的学者。”

    自称独立学者的房地产专家舒可心说:“我虽然有些地方不同意易先生的观点,但他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言论这个做法绝对没有问题!”

    学者辞官没必要与学术自由挂钩

    对易宪容辞官事件的讨论,有些已经上升到了学术自由的高度,但经济专栏作家薛兆丰却认为,这种说法过头了。

    他的解释是,首先,易宪容辞去的是一个行政性职务,与是否限制其学术自由没有多大关系。比如,一个新闻播音员的职位,往往就要求就职者不能同时做相声演员,这不是限制艺术自由的问题,而是一个职位的就任条件。

    其次,是易宪容的学术职位。薛兆丰主张学术职位稳定化,他认为国外流行的类似“终身教职”的制度安排,对学术自由的长远发展有很大保障和促进作用。当一个学者的成就达到一定程度被授予“终身教职”荣誉后,就永远地得到了经济上的保障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我不赞成时不时评一下的做法。除非触犯了刑法,除非搞师生恋,才考虑褫夺这个保障,否则不碰它。”薛兆丰希望社科院将来能搞“终身教职”制,希望中国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能搞这种制度。

    “我希望将来社科院做到易宪容这个位置的学者,能够得到终身学术职位的保障。”薛兆丰说,如此,不管他在报纸上发表什么言论,他的学术职位都不应该受到丝毫的影响。

    当然,薛兆丰表示,易宪容有关房地产方面的言论确实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说易宪容关于房地产的言论仅仅是一种可用事实来验证的预测,那么显然他错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错了。”

    “房地产价格,不是升就是跌,掷骰子都能对一半,易宪容的出错率实在高得异常。”薛兆丰说,易宪容的支持者所看重的,易宪容本人所自居的,恐怕都不是预测的对错本身,而是他假借“预测”这种形式来反复表达让房地产价格大跌的愿望。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凭着大量的文字和谈话,使自己成为这个愿望的代言人,并换取各种与“公德良心”挂钩的“美誉”。“这正是我认为他非常糟糕的地方。”

    “现在中国有不少号称‘经济学者’的人,其实完全不懂经济学,终日烹调愿望大杂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写过,我把我的老师布坎南教授给《华尔街日报》读者的回信复制后挂在墙上,那上面说的是:假如我们抛弃两个世纪经济学的教诲,撰写迎合意识形态偏好的文章,那就无异于堕落成随营的娼妓。”薛兆丰说。

    预言会不会降低学者公信力

    近年,易宪容频频出镜,成了“明星”人物。而最让人对他侧目的,是他在2005年6月就我国商品房价格走势发表的一番看法。他认为,上海的房价应该跌50%,北京应该跌30%。此言一出,舆论大哗,普通老百姓为之喝彩,房地产老板却视其为异类。

    易宪容认为,研判房价的高与低应该有三条标准,一是房价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之比,应该保持在3∶1到6∶1之间才是正常的;二是个人的按揭贷款在每月的收入中,不能超过35%;三是家庭为购房而体现的总负债率不能超过家庭总资产的50%。

    在他看来,我国的房价已远远超过这三条标准,如此下去,大量资金拥进市场,只会增加炒作,带来大量泡沫,更带来金融危机。易宪容提出这个观点已过去一年多,但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仍然居高不下。

    “易先生曾预言某地房价具体要跌多少,说这话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其实已经将自己放在火中烧烤了。”房地产业研究者章剑锋认为,学者出来发言最好不要给出预言性质的推测,“那样的话学者就会变得很八卦,有些不靠谱。哪怕你说了一百句是对的,有那么一句是错得离谱的,人们也不会原谅你,也会一直怀疑你。”

    章剑锋说:“这样的非议多了,这样的学者多了,人们渐渐地可能就会对学者群体丧失信心。”

    对于房地产学界关于易宪容事件的各种争论,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不畅,是导致一部分学者判断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本人对易宪容老师的一些言论并不反对,易老师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确实也比较客观、直白,他的为人也让人敬佩。”北京海淀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沈立刚指出,学界对业界一些问题的分析有其公平、公正的一面,但也有些脱离实际,“学者们更关注理论和民生,而我们地产商则更加注重利润的最大化。”

    沈立刚举例说:“开发一个楼盘前,我们会做一系列的调查和统计,只要有相对较富有的群体存在,我们就会优先考虑他们对房屋大小的需要、他们所能承受的房屋价位以及他们对贷款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存在较贫穷的群体,他们也确实需要户型更小的、售价更便宜的房屋,我们也只能把他们的需求放在以后考虑。”

    据业内人士透露,研究房地产行业的专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与房地产商“关系较好”的客座专家,另一种则是像易宪容一样,与房地产商“没有瓜葛”的“民生派”学者。前者收入丰厚,却鲜有警世良言发布;后者志存高远,却不太了解房地产业的实际状况。

    这位人士坦言,目前还没听说过有与房地产业保持良好关系的“民生派”学者。

    判断是非,公众仍需靠自己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公众对“房价看跌”的言论多少都有所耳闻,但能说上看跌言论确凿来路的人却很少。

    新浪博客上的一位网友说:“房价要跌是房价疯涨之后的必然结果,有涨必有跌。群众心里确实希望房价跌,听到看跌的说法自然高兴,也记得牢!我们关心的是房价本身,至于哪些专家说跌,哪些名人说涨,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事情传出来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易先生是社科院的专家!”家住北京亮马名居的曾先生说,“不管房价今后看涨看跌,要买的就是涨得再高也只能买,要卖的就是跌得再低也非得卖!跟专家没关系,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据了解,从2005年至今,看跌房价的除了易宪容,还有不少名家。摩根斯坦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先生曾预言中国房地产价格自2006年起开始调整,两年内跌至谷底。

    面对各种各样的言论,利益集团争夺的焦点——消费者,又何去何从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史建平说:“关键要看读者怎么分析,怎么比较各方观点,怎么作出最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决定。”房地产业研究者章剑锋说:“在房地产行业里面,我认为从来而且根本就没有专家。人们知道应该相信自己。”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在房地产业里面发言,每一个人都有基础懂得房地产业,了解市场。房地产业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行业,那些消费者们,那些买房者,他们都有自己的感触和见解,他们清楚当前的市场情况。开发商和政府官员同样如此。他们不过就是有些时候不愿说,有些时候说了昧良心的话,有些时候看人脸色说话而已。”

    本报北京3月2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