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5月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王牌师练就信息化战斗力
——记解放军某师师长刘小午
2007-05-09
本报记者 赵飞鹏 特约记者 钟友国 通讯员 杨志武
    刘小午大校记得很清楚,2003年夏天的粤西海训场特别热,一如官兵们参训的劲头儿和热情。眼前的训练杀声震天,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但这位刚刚从凉爽的西藏山南军分区代职回来,直接到距离部队驻地上千公里的海训场报到的新任代理师长并没有欢欣鼓舞,反有些忧心忡忡。他清晰地看到,作为战争年代的王牌部队,如今的演练信息含量还不够,指挥控制方式落后,难以适应未来作战的要求。

    在随后的就职演说中,刘小午慷慨陈词: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决策中,师一级建什么、怎么建、建到什么标准,上级没有明确要求,部队没有现实参照,我们就是要尝试在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准备中,一个机步师应该怎么做!听过那场与众不同的就职演说的基层军官说,刘师长的演讲让我们感觉到信息化在一个师可以搞,而且能够搞成功!

    高级军官管理军队的思路

    刘小午在推动全师信息化建设的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搭好一个网、建设一个库、开发一套系统、培养一支队伍。

    基础设施建设是容易的,也是不容易的。说它容易是因为见效快,说不容易是钱从哪里来。资金总是不足的,刘小午提出了花钱的标准——服务战斗力。种花种草、美化营区,是好事,但这些好事要让位给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更好的事。

    以前,全师网络多数采用双胶线联结,一个营共用一台交换机。2004年3月,在全师信息化网络改造时,刘小午提出,将来上网用户会越来越多,目前的“高速路”不久就会变成拥挤不堪的“乡间小道”,为避免重复建设,他要求高标准建光缆千兆网。

    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刘小午的前瞻性。两年后,全师的电脑数量翻了两番,用户增加了几倍,但“高速路”却一点也不拥挤。目前,全师每个连都有一个“军网之家”网吧,并建设了军官训练中心、指挥网络信息中心、多媒体网络教室,特别是新建成的集作战、指挥、训练、保障于一体的作战训练中心,满足了部队在应急作战指挥、监控管理、首长机关室内作业、网上对抗训练等方面的需要。

    人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素。2003年,刘小午将师里原有的指挥自动化办公室改组为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由他们全盘筹划全师信息化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

    他又先后选送28批共200多名优秀指挥员到部队科研院所、地方高技术企业参观学习,与1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期协作机制。走出去也请进来,他多方邀请院校的专家定期给官兵进行相关讲座,并将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下发营连。

    “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在刘小午的提议下,师里把获得博士、硕士和科技进步奖的人才写进师史。师里专门筹资70万元,建设了信息技术干部宿舍楼,并为每人配发了一台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对于品学兼优的技术干部,破格提拔。组建不到4年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两任主任都被提拔为团长。眼前鲜活的事实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信息化在全师已形成浓厚氛围。

    “我在哪里?”“所属部队在哪里?”“敌人在哪里?”

    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顶层设计怎么办?使用GPS的信息化不是真正的信息化。

    2004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某新型卫星导航定位装备配发到师里。面对高新的航天装备,不少官兵并没有多少热情:由于我军对该技术的研究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种装备只能显示目标高程、经纬度坐标等简单的数字信息,这对陆军部队整体作战并没有多大应用意义。

    但刘小午并不这么认为,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他深知,美军就是靠着这项技术实时掌握战场态势,正确选择了进攻方式和路线。只要将这些装备进行良好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他们肯定会对部队战斗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刘小午拟定了“通过打通装备与现有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接口程序,构建集成化夜战指挥网络平台”的军事需求方案。从当年5月开始,一个包括作训、通信、后勤、装备、自动化等专业的40多名军官集中到军官训练中心,对该系统进行攻关。很少见过师级干部睡觉样子的基层军官们,此后经常看到他们的师长布置完工作后,在课题组办公室的椅子上疲乏地酣然入睡。

    整整6个月,刘小午带领课题组解读完最后一条“0”和“1”的“密码”,一个集态势监控、代码指挥、精确授时、轨迹重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作战指挥系统研制成功。两年多来,全师在海训演习、抗洪抢险、战备建设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充分利用该系统,在卫星覆盖范围内不受运动状态和环境条件限制,灵敏精确地感知战场态势,近乎实时地准确回答“我在哪里?”“所属部队在哪里?”“敌人在哪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战场“透明化”,使信息化条件下战役战术指挥有了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

    去年,师里将这套系统上报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地实用性震惊了评委,评委会将三等奖改为二等奖,最后商议后又改为一等奖,这也创造了全军科技进步奖评奖史上的佳话。全军技术鉴定专家委员会对这套系统的评语是:“技术先进,稳定可靠,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显著的军事应用价值。”

    指挥所的“瘦身计划”

    刘小午常对部属讲,“快速决定作战”、“发现即摧毁”,这些虽然只是对信息化战争的初步设想,但更加隐蔽、快捷、高效的指挥,无疑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争取战场主动的必要条件。然而反观部队实际,指挥所结构臃肿,条块分割,以及信息资源分散、流通不畅等问题,已经不符合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2004年初,刘小午带领司令部机关,启动了指挥所“瘦身计划”。在指挥模式改革中,对指挥结构、指挥流程、指挥方式三大要素进行了改革和优化。在指挥结构上,着眼扁平化指挥,按照指挥跨度与层次配置实际,围绕战场信息流向,把师指挥编组大幅减少。

    在指挥流程上,将某作战指挥系统与野战视频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规范了全程预告、同步谋划、平行作业的指挥新流程。

    在指挥方式上,摸索了分布式协同决策、动态式任务规划和作战行动随机协调等新型指挥方式。经过多次演练证明,新的指挥所编组有利于提升指挥效能,为部队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模式提供了路子。

    在以往历次演习中,各部门作战文书的流转是指挥所内最繁杂的一项工作,“人员遍地跑、喊声四处起、文书满天飞”的杂乱局面给刘小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否依托网络,规范指挥所秩序,让指挥员集中精力冷静分析战况?2004年6月,刘小午提出开发作战指挥文书信息处理系统。

    两个月后,刚刚研制成功的系统在实兵演习中使用,各指挥所、机关各部门、以及机要、电台、传真、夜战指挥自动化车等通信指挥载体的文电处理流程均由电脑程序进行了严格界定,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设置了网上作业席位,为此,指挥所内部和指挥所之间的文书处理不再是“文件夹到处跑”,而是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资源共享。

    2005年9月,集团军在参加总部组织的某次演习时,由于军指挥所与所属各作战单元距离较远,且大部分属山地地形,无线接力通信难以开设,刘小午向军指挥所推荐使用他们刚研发的这套指挥系统,得到同意。演习中,军指挥所首次使用这套文书指挥信息处理系统,以其开设方便、信号稳定、通信快捷等优越性,为演习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小午师长的经验引起了高层首长的注意,2007年年初,有关领导邀请刘小午来到国防大学,为几百名高级军官讲授一线作战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他们希望把刘小午的经验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

    本报北京5月8日电

    照片:刘小午(中)网上厉兵。 李华敏 李小琼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