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中国青年群英会9位赴粤代表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大学城的学生代表围绕“新时期青年的使命”进行了交流。 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顶峰的女运动员潘多说,是党把我从农奴培养成登山运动员,虽然当时已经37岁,还是3个孩子的母亲,不是冲顶的最佳人选,但把五星红旗插上珠峰是我最大的梦想,以此来报答党和国家养育之恩。 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代表董加耕,在回答为什么放弃保送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机会而留在农村时说,当时选择留在农村是立志用自己的智慧、知识、精神和体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放弃上大学并不是放弃学习,读书不是为了文凭,而是要明理、励志,祖国需要我到哪里就到哪里。 今年67岁的邢燕子,1958年放弃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天津宝坻县大中公社司家庄村务农。她说,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那个时代,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上海青年垦荒队发起人、江西共青城首批建设者、73岁高龄的陈家楼,仍不忘共青城建设时的情景。他说,青年要勇于为祖国着想,为祖国分忧;祖国有困难,青年人就应该敢于担当。“任何时候,青年人都要向困难进军”。 南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永川说,我国在很多领域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发奋赶超是青年学子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青年群英会最年轻的代表——25岁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胡铃心说,200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全国“挑战杯”大赛,使他坚定了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他说,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只有永远寻梦的追求者。 参加座谈的同学们感慨地说,英模们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但相同的是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新的时代赋予了青年人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向英模们学习,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不断提高知识修养,不断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听完代表和大学生们的对话,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榜样,青年的成长更需要榜样的激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青年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扎实工作,奋发进取,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模范集体。中国青年群英会代表们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对当代青年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英模代表们的言语朴实无华,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书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不同年代中国青年光辉灿烂的篇章。 尔肯江·吐拉洪希望,广大青年要自觉向英雄模范学习,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要按照党的要求,沿着党指引的方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征程中,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前辈、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本报广州5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