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过去了。难得的假日,是青少年开心快乐的时光:他们有了外出旅游观光的机会,有了仰望蓝天白云的机会,有了到运动场上一显身手的机会。 对全国青少年而言,今年的五一黄金周非同寻常。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 毫无疑问,党中央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到位,也深得人心。 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或媒体,一些人依旧是以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这个问题,譬如习惯性地提出将体育成绩和中考、高考挂钩,以为这样就是认真落实中央精神了。 当然也不乏头脑清醒的领导者。上海市委主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殷一璀节前在“上海市中小学‘两纲’工作推进会”上,特别指出:“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绝对不能误读,绝对不能把加强青少年的体育工作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 这个提醒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过去常听出国留学人员谈海外观感,其中一条让人印象深刻:在欧美许多国家,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往往不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是那些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老外的眼中,“体魄强健,擅长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和素质,是一种活力和魅力”。当年先后飘洋过海赴美留学的120多名大清幼童,在美国崇尚体育的环境中,不仅学知识,也学习打曲棍球、橄榄球,在绿茵场上奔跑,参与校际划艇比赛,眼见得一个个体魄由文弱变得矫健、反应由拘谨变得敏捷、性格由内向变得开朗,多数人最终成为极有建树和成就的专业型人才。 2005年11月笔者曾赴澳大利亚参加环太平洋国家的中学生运动会,所见所闻也让人感慨万分。在那里,运动会就是学生们的盛大节日,与学习无关、与成绩无关。在开幕式表演团体操的方队中,表演者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个子高低、不分身材胖瘦、也不分男女性别,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感到快乐。 比较起来,我感到我们差就差在观念上,在13亿人口的中国,体育和健康还没有被更多的人看作是自身的第一需要。有人担心,如果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和中考、高考挂钩,学校就不会重视,个人也会不当回事儿,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就落不到实处。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甚至很普遍,但是,怀着一种功利性的目的进行的所谓“体育锻炼”,会让体育的本质变味儿。这样,不仅难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甚或是还要费尽心机去寻找那些不正常的途径加分,以保高考总分这一关。 关键还在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只有思想上达到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才有可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