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5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企业家
中日韩青年企业家差别到底在哪里
2007-05-22
本报记者 陶涛
    ■韩国企业家感觉中国企业家非常执著,对做企业几乎达到狂热的地步

    ■在日本企业家看来,在日本,如果能够管理两千人以上的公司,老总一定是位60岁以上的老人了。中国的青年企业家则管理着几百甚至几千人的公司

    ■中国企业家认为,日韩企业家的意识超前值得学习

    中日韩三国的青年企业家一起排队取餐具,一起用筷子进餐,如果不开口说话,你就很难分辨出他们到底是哪国人。这样的一幕发生在北京5月19日举行的“中日韩青年经济人合作论坛”上。

    “经济是无国界的,在这里,我们更像是一家人。”广州毅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冼燃边用餐边笑着对记者说。

    要增强中国青年企业家的国际化,就需要加强他们与邻国企业家的交流,“这次论坛的宗旨是‘合作创新,和谐共赢’,我们就是希望三国的青年企业家能够在论坛上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把合作具体的量化。通过扩大业务领域,加强区域性的合作,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中国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汤本渊介绍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青年企业家普遍认为,他们应该学习日韩青年企业家的超前意识和严谨的作风;日韩青年企业家则对中国的青年企业家建言,要注意拓展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

    进入中国市场要入乡随俗

    “日本有很多著名的公司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在中国还建了厂,最终却是败走中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由交流时间里,日本青年企业家伊藤幸司的疑惑得到了许多日韩青年企业家的共鸣。

    对这个问题,北京随锐科技有限公司CEO舒骋认为,日本的企业并没有撤离中国,他们只是放弃了一些利润缩水的领域,“比如日本的NEC公司,它只是撤走了手机制造这一块的业务,像系统集成项目等比较大的项目,他们仍然在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舒骋提醒现场的日本青年企业家们注意,如果想进入中国市场,就一定要实现本土化,“其实不只是日本企业,很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都是因为没有实施本土化战略才失败的,比如美国在中国设立的雅虎中国最后卖给了中国的阿里巴巴, EBAY易趣卖给了TOM.COM ,GOOGLE败给了百度。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市场,日韩企业进入时一定要先了解产品所对应的客户群是哪些,他们有什么特性,这就属于商业智慧的问题。即使是比尔·盖茨开拓中国市场也是想了7年才转过弯来。”

    冼燃也认为,日韩企业要进入中国就不能再按照本国的思维来经营,要入乡随俗,日本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是不争的事实,但能不能让中国的消费者接受,还取决于他们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

    日韩企业家办企业的意识超前

    这次活动中,很多日韩青年企业家向中方代表推荐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希望能够寻求到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些创业项目给中国的青年企业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锐丰建业灯光音响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锐祥坦言,日本青年企业家的超前意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个日本企业是做互联网通讯方面业务的,这个企业的负责人在谈到他的梦想时,就说他要服务大众,打造一个网络平台,能够让所有人打电话都不用交钱。”王锐祥表示,很多日韩企业家在考虑创业项目时,已经考虑到服务大众的层面上了,其中有大量的环保和节约能源的项目,“感觉日本企业家办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环境更优越,生活更安稳、健康。”

    天津应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应泽从听了日本企业家的项目介绍之后也深有感触,“国内的企业考虑最多的还是能否赚钱,怎么把企业做大,怎么占领市场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做大了以后再来考虑企业对国家、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做一些公益事业。与日韩企业家比,中国的企业家还需要加强责任意识。”

    针对日本企业家提出的这些中国青年企业家没有考虑过的项目,王锐祥认为,日本企业经过充分发展,在服装、化妆品、汽车等传统领域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名牌产品,小品牌或新建品牌已经很难再发展起来,因此就需要转向一些新兴产业和领域,这样,环保和节能才成为日韩企业家创业的方向。

    “我们中国不一样,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品牌少之又少,往往产品是我们生产的,品牌却是外国的。日韩领先我们的是标准,而不是产品,我们必须学习他们超前的意识,并在意识上超越他们。”王锐祥说。

    中国青年企业家应有国际视野

    日本AIP国际贸易株式会社董事长渡边秀文感觉,中国企业家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非常有活力,每个人奋发向上,并且如此年轻的中国企业家就能管理几千人的公司,这让他非常吃惊。

    “在日本,年轻人领导的公司规模一般不会超过十个人,中国的青年企业家则管理着几百甚至几千人的公司。在日本,如果能够管理两千人以上的公司,老总一定是位60岁以上的老人了。”渡边秀文笑着说。

    在所有寻找合作伙伴的日韩企业家中,来自韩国的自然与环境公司董事长李炳龙的要求是最迫切的。他不断和中日企业家谈项目,争取合作机会,并且非常希望能够在中国找一个具有优秀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公司。他感觉中国企业家非常执著,对做企业几乎达到狂热的地步。

    听了杭州邦达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震的业务介绍之后,李炳龙表现出了惊讶:“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物流方式,仅仅做医药类产品的物流在韩国这种狭小的国家很难实现,因为资源调动比较困难,而在中国这种地大物博的国家,这种物流模式却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炳龙认为中国的企业家都很有创意,“中国企业家虽然有激情、有干劲、有胆识,但是他们缺少全球化的想法,只想守住自己的产业或者行业,他们还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树立全球化概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