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5月2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校园周刊
一个青年教师的困惑:
今天我们拿什么来爱学生?
是拿好看的成绩,还是拿严格的要求?是拿更多的A或B,还是拿真知、真理?是拿无原则的同情,还是拿有原则的公正?
2007-05-24
本报记者 李新玲
    “这个老师挺严,分给得不高,每年都有学生不让过。”

    “选这个老师的课吧,老师可好说话了,从不难为学生。”

    这是大学校园中同学们经常议论的事情,尤其是到了新学期开始选课,或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得分的高低几乎成了一些同学眼中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差”的标准。

    在上海一所高校的BBS上,就曾有一个“红黑榜”,缘于学生评价老师打分高低的一个帖子,竟然引来了学生对几十位老师的点评。

    分高分低,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尺度,还是老师手中的权力?当成绩单在学生手里成为出国、求职的砝码,老师是应该给他们一个漂亮的高分,还是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评价?

    如何看待老师给的分数

    张老师在一所大学教授“新闻学概论”,上学期期末考试刚结束的时候,曾经在网上受到了一些学生的“声讨”,原因是考试成绩公布后的几天,张老师接到四五位同学的邮件,有的质疑为什么分数这么低,直接“要求给个说法”;有的说自己要出国,学分低很不利,希望补救或改分数。张老师根据来信人的要求,核对了试卷分数和内容,并做了解答,但是没给任何人改分数。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一些学生在BBS上对老师进行了“声讨”。“这是令人寒心的一天。”这位刚刚当上老师的新闻学博士感到“寒心”之后,以这句话为标题,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了“今天我们拿什么来爱学生?”的疑问。“我们是拿好看的成绩,还是拿严格的要求?是拿更多的A或B,还是拿真知、真理?是拿无原则的同情,还是拿有原则的公正?是拿讨好式的心态,还是拿有尊严的关系?是拿理想主义、公共精神的价值追求,还是拿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

    为了调查学生对老师打分是否公平的想法,张老师所在学校的一家学生媒体向全校06级~04级的12个专业发送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3份。调查显示,75.9%的受访同学表示“偶尔(或经常)有‘老师给分不公平’”的感觉。

    虽然超过七成的同学认为老师偶尔不公平,但是只有13.0%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与老师沟通”,剩下最多的是63.0%的同学选择“什么都不做”,而22.4%的被调查者选择“到BBS上发帖抱怨或向同学倾诉”。有意思的是,在“发帖抱怨”的学生中,有39.5%的同学选择了“强烈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该门课程”。

    沈梦菲是南开大学的学生,她所在的学院有“四大杀手”的“民间传说”,这几位老师课讲得好,考试也特别严格,学生即使考前挑灯夜战,也难免每学期都有几个人“挂”掉。

    沈梦菲庆幸自己已经历过两位“杀手”,都顺利通过:“严格的老师给了我压力,也让我有动力把书读得卷了角。”

    在这个学院,也有温柔型的老师,上课几乎不点名,很少布置作业,考试容易过。但是学生并没有因此“掉以轻心”,因为这些老师的课讲得太漂亮了,如果一节课不去听都会觉得是一种损失。沈梦菲认为:“确实不能以给分高低评判一位老师的好或不好,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将经过呕心沥血研究的精华,倾囊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看重的。”

    别以一张考卷定分数

    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声讨”给分低的老师这种现象,北京大学一位青年教师有一肚子话要说。他认为这是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在学校,老师对学生没有控制权,经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辛苦一个学期,好心让学生来学,可是因为对学生没有约束力,有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完成作业,也不就所学内容与老师进行沟通,考试又不重视,可以说学得不好。可是,现在一些大学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中有一部分是让学生给打分,老师不给学生高分,学生就可能给老师打低分。而一个老师得到低分的后果是选课学生减少,在有的学校老师还会因此影响收入。

    这位老师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当然大部分老师是在认真教学,但也有老师为了讨好学生而进入到这一怪圈当中。”

    留学美国的林春峰作为助教,刚刚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给本科生教授完“跨文化传播”这门课,并给他的学生打了分数。

    “美国的高校无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数都是客观分,即是平时成绩的综合,而不仅仅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林春峰以他所教的跨文化传播这门课为例:“总成绩包括6个部分,其中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占20%,3次大作业每次占15%,考勤占15%。”

    曾在国内媒体工作过十来年的林春峰说,国内有误解,认为美国大学生松散,其实美国大学在给学生打分时,原则上考勤都会占一定的比例,但允许3次缺勤,包括生病等原因,超过3次,成绩就会下降得很厉害。另外,如果作弊是一定会得F的,即不及格,需要重修。

    “别让一张考卷定分数。”兰州大学的于林同学认为大学没有必要像中学一样,还过分在乎考试时的一分两分,作为学生主要是自己心里有杆秤,看看自己是否把知识学到了手。他非常赞同教他“新闻评论课”的老师的做法,课堂提问10次可以加30分,平时4次作业占60分,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占这门课成绩的10%。

    切莫让人情分成为潜规则

    南开大学社会系教授彭华民在美国学习期间,曾经历过一件事。一位非常漂亮的同学因为参加美国小姐的评选活动耽误了课程,老师给了她不及格。

    “这种情况,在国内老师可能会照顾一下,但美国的老师很严格,没有达到要求就不能及格。”彭华民教授说,几年过去了,至今她仍记得那位同学得知自己不及格后脸上无奈的表情。漂亮女生第二年又重修了那门课。

    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彭华民教授对英式教育体制下的教授们的严格深有体会,目前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她说,英国大学老师给的分数不是人情分。一个班的分数是正态分布,每个分数段的人数有一个基本的参考。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她认为,国内一些高校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学分与欧美国家的大学相比,太多,有水分,不少同学上课都忙不过来。特别是研究生,上课和本科一样多,没有时间看书和思考。考试时就找老师求情,部分老师非常同情学生,这便产生了人情分。

    25岁拿到博士学位,27岁晋升为副教授的史广顺在南开大学讲授大三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每年都有将近150名学生。每到期末考试前,就会有人来找,有的是为亲戚或朋友的子弟,也有学生本人的拜访,总之是希望在成绩上给予照顾。

    史广顺认为“求情要分”现象与一些高校扩招后教学工作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有关。一个老师教200人的大课并不稀奇,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造成学生在考试面前感到困难,对成绩感到畏惧。现在学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有时候0.1分的差别都会影响奖学金的级别甚至保研的机会等问题,教师在给成绩的时候受到这种利益冲突的影响在所难免。

    史老师认为,一旦给人情分成了一种潜规则,将成为败坏教学风气、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慢性毒药。他的原则是要用正当的方式对待有“人情分”要求的学生或家长,通过学习辅导、考前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水平。另外,对于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明明成绩刚刚合格却偏要很高分数的学生,或者说分数很低平时也不完成作业、到了期末靠求情来过关的学生,无论他们是何种背景、何种原因,一律拒绝。史广顺说:“我视我的教师声誉胜于生命。”

    就业出国,高分真管用吗

    “‘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这是一个有点夸张的比喻,但哪个学生不在乎自己的分数,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单漂漂亮亮?我想拿着一张满是八九十分的成绩单,总比一张六七十分或者还有补考的成绩单去找工作要好吧?”一所高校的BBS上,一位同学这样阐述他想要高分的理由。

    学生追求、并引以自豪的高分究竟在求职和就业时能增添多重的砝码?学新闻的小郭却曾经因为她的高分,感到过不好意思。

    2003级的小郭凭借自己的实力,被选拔到香港的一所大学进行交流。了解到香港的大学学生分数普遍偏低,大多是B-、C+时,有些吃惊。

    她与一位指导老师聊天时,得知这位老师已经两年没有给过学生一个A,更觉得不可思议。当老师询问她在内地大学的成绩时,小郭报出了自己大部分八九十分的成绩单,香港老师反而惊讶了,并连连夸奖:“你太优秀了,太优秀了!”

    “那个时候我太不好意思了,真的希望分数能低一些,因为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能力与分数太不匹配,压力太大了。”小郭说。

    据林春峰介绍,美国大学中总体来说研究生的成绩偏高,并不是因为教授好,而是因为研究生是经过选拔招来的,素质要高一些。给本科生的一门课打的分数是呈波浪型的,有几个A,几个A-,一些B,和一些B-,还有少数C和D。

    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沈亚平教授认为分数并没有可比性,他说,南开大学有一个学院因为课业很重,老师要求很严,从教务处掌握的情况来看,以百分制为标准,这个学院的学生是整个学校分数相对最低的。但是因为这个学院的学科水平、教师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较高,低分数也没有影响学生出国深造,相反每年都有优秀学生被世界上的顶级大学录取。

    媒体曾报道,许多用人单位不以分数论“英雄”。索尼公司在介绍如何录取新员工时就提及,“索尼不会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因为成绩起的只是参考作用,它只证明过去。在招聘时,公司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考察应聘者的素质。比如根据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实习和活动,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通过他给我们讲一些成功的小故事,看他的兴趣和创造力等等。”

    在一家研究所做人力资源主管的张女士说,即使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应聘者,分数如果有差别,我们还会通过面试,包括从他们的着装、举止、谈话中体现出的特点来决定哪个人更适合我们的岗位。

    

进入同学论坛-->>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