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6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浙江经济走出“成长的烦恼”
2007-06-12
本报记者 董碧水
    

    盛夏来临,气温一天天升高,但这并没有影响孙小峰愉悦的心情:即将到来的用电高峰,不会再成为公司承接国外订单的障碍。而在两年前,高峰期的用电问题一直是他的“心病”。

    孙小峰是杭州一家纺织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和当地人都记得,2003年至2005年,“拉闸限电”成为最触目的字眼。然而,缺电这一“成长的烦恼”,如今不再那么困扰浙江企业。到去年底,浙江已提前一年实现了发电装机容量翻一番的目标,11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也实现翻番,电力紧张状况明显缓解。

    不仅仅是电,“水荒”也曾经是江南水乡浙江的尴尬。如今,钱塘江、苕溪、曹娥江、瓯江、飞云江变得清澈……2005年年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浙江省以87.1的高分名列全国第一。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体制上的先声夺人,浙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但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是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浙江统计部门给出的一份《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报告,显示了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成本账单”:2002年浙江每亿美元GDP的能源消费量为7.11万吨标准煤当量,而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为4.48万吨标准煤当量,高收入国家只有2.9万吨标准煤当量。

    这份报告还指出,2003年浙江省每生产1亿元GDP排放28.8万吨废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几个指标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

    环境污染的加剧,也不断加大着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到2003年,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23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3%,支出占当年GDP的2.5%。

    报告更透露,由于难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与估价制度,更多的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目前还无法用价值量核算。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原来的先发优势,已经难以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越来越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浮出水面。新世纪伊始,在经济呈现出裂变增长态势的浙江,“成长的烦恼”接踵而至,土地、能源、人才乃至水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告急。

    经济的转型考验着浙江地方政府执政方式和发展思维的“转身”能力,也催生政府执政理念的变革。

    浙江在全国首开“庸官问责”先河,“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列入干部政绩考核。治政不严、管理缺位、效能低下等问题统统列入问责范围。

    同时,各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抓节能降耗毫不手软,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企业纷纷下马、关闭,为发展节能型工业留出了空间。

    据有关统计,2004年以来,浙江省、市、县三级仅在环保部门环保审批中被否决的项目就达6254个。3年多来,3988个项目如期完成治理,关停并转污染企业3969家。目前,全省造纸行业制浆生产线被全部关闭;氨氮排放第一大户的味精行业全部完成污染治理;污染最重的发酵工段被基本淘汰;水泥行业拆除机立窑688台,机立窑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9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5%。

    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尝到了转型的甜头:宁波市迁出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引进金融、会展、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200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突破40%。衢州市关停了水泥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而大力发展硅电子产业,现在,每度电所产生利润比以前高出一倍。

    如今,浙江经济“成长的烦恼”正渐行渐远。本报杭州6月1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