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6月1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产能过剩:疯狂还是死亡
2007-06-14
本报记者 黄少华
    

    汽车企业纷纷发力“十一五”

    据统计,到2010年,国内14家主流汽车企业的产销目标之和,高达1582万辆!而2006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短短4年的时间里,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将实现翻番。

    “2010年,也就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自主品牌轿车的产销要达到60万辆,如果加上一系列合作产品,总量则要超过200万辆。”日前,在长安汽车集团第二届科技大会上,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徐留平称,在200万辆里面,自主品牌大概有120万辆这么一个规模,在整个长安汽车中占60%左右的份额。

    事实上,长安汽车并不是第一个发表“十一五”宣言的企业。早在“十一五”初期,一汽、上汽和东风等汽车企业就纷纷发表类似宣言。按照规划,在“十一五”期间,一汽要实现总体产销2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0%,销售收入2200亿元。其中自主品牌实现产销100万辆,占总销量的50%。同时B级以下轿车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自主。建立起完整的卡车、中档以下轿车的自主体系。

    “上汽股份的‘十一五’规划共有三个目标:第一,汽车产量翻番,达到200万辆;第二,自主品牌车达到60万辆,且应充分考虑节能因素;第三,国际金融(贸易)达50亿美元,其中出口占15亿美元。”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这样描述。

    两大汽车集团都摩拳擦掌,东风汽车自然也不甘落后。据了解,东风汽车公司的“十一五”规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3年的中期事业计划比较具体,即在2008年前引进10款以上新型乘用车,在产能扩建上投入约170亿元;2010年,东风乘用车销量提升到135万辆,商用车销量提升为45万辆。也就是说,到2010年,东风汽车的总销量将达到180万辆。

    继“三大”之后,奇瑞也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汽车“巨无霸”。崇尚“多生孩子打群架”的奇瑞,从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发展思路——尽快做大产业规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从而最终降低成本。规模是目前奇瑞一切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奇瑞汽车目前的各个战略,包括产品战略、出口战略、融资战略都是围绕尽快做大产能这一点来布局的。据悉,今年年初,奇瑞又融资112亿元。业内人士分析,奇瑞这次融资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扩大产能,以便尽快达到年产200万辆的目标,年产量200万辆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业未来生存的底线。

    和奇瑞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吉利。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不断告诫他的同僚,“从世界汽车业的发展经验看,年销售200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不会例外。吉利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否则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据悉,吉利的“十一五”规划是到2010年实现产销100万辆。

    产能过剩问题备受关注

    汽车产能过剩问题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国家发改委的调控目录上。

    早在去年年初,发改委就频频发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信号,根据当时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汽车业产能已达800万辆,超过需求2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则将达到1000万辆。

    就在各个汽车生产企业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同时,“产能过剩论”却如盛世危言再次响起。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将为800万~900万辆,也就是说,届时我国汽车的过剩产能将达到600万~700万辆。

    然而,多数汽车厂家却对此不以为然。此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曾表示,由于产能紧张,奇瑞的一些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广州本田、北京现代和东风标致等。今年广州本田的产销目标为31万辆,与2006年的26万辆相比,仅仅增加了5万辆,略显保守,对此,广州本田的解释是产能不足。巧合的是,北京现代今年的产销目标也是31万辆,预计增长幅度为7%,对此,北京现代宣称,在第二工厂投入运营之前,2007年将成为北京现代的“调整年”。

    一方面是统计产能总和远远高于销售量,一方面是不少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产能。因此,有专家称,目前这种现状可以归结为:“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从汽车市场的现状反映看,除一些企业用毫无依据的产能目标来博取名头、一些地方用夸张的规划显示政绩的“虚拟产能”外,汽车业目前存在的不是简单的产能过剩问题,而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尽管上报的数字有水分,但产品积压、无利可图也将迫使一些汽车厂家从困境中突围,那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

    “汽车企业必须调整思路,不能都搞‘大而全’、‘小而全’,那样不仅不切合实际,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业内人士称,尽管产能过剩问题备受关注,但国内资本进军汽车业的步伐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继力帆之后,浙江民企也争先恐后地进入汽车行业。而且连力帆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提出到2011年要成为跨国汽车集团的远大目标。江淮、吉利和奇瑞等自主企业则大举进军中高级轿车,大有将中、低、高档车型全部收归囊中的气魄。

    汽车是高壁垒产业,最讲经济规模;它也是最开放的产业,国际汽车企业正日益走向跨国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重要的。从国际汽车业的发展来看,有专门生产小型车的铃木公司,也有专门生产高档轿车的宝马、奔驰,还有超豪华品牌宾利、劳斯莱斯,以及专门生产高档跑车的保时捷、法拉利。它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专长。

    国内汽车企业要获得这样的“觉悟”,需要一些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也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正确的引导。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