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6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广告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
——吉利大学“人格本位”的理论和实践
2007-06-19
    

    2007年4月21日下午,一场名为“伯乐与千里马对话”的就业论坛在北京吉利大学举行。这次论坛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300多名大学生与150位浙江籍企业家面对面地叙谈。这样的形式,在北京高校并不多见。

    在这次论坛上,吉利大学一位女同学向中国银泰投资公司总裁、北京浙江商会沈国军会长提问:如果由您选择,一位是书本知识丰富但社会经验不足的著名高校毕业生,一位是学有专长的民办大学且自颁文凭的本科生,你会选择哪位?

    沈国军回答:英雄不问出身。我的用人标准,一是人品,二是能力,第三才是学历。

    与沈国军并排而坐的罗晓明校长颔首微笑。在他的手中,有一份吉利大学招生就业办主任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志国刚交给他的一份统计数据。这份由北京市教委统计并提供的数据表明,北京吉利大学毕业生04、05、06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9.63%、99.77%和99.87%,07年的就业情况更加乐观,预计高于历年水平。

    站在吉利大学的中心广场,望着成群结队的大学生从鳞次栉比的教学楼中进出,笔者眼前浮现出7年前的场景。7年前,同样是脚下的这块土地,四周荒芜一片,举行的是“北京吉利大学”的奠基仪式。7年后的今天,原先的那片空地已经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的全日制大学,近3万名学生正在这里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

    知识与人格

    在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的案头,笔者看到了两段语录。一段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的话:“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另一段语录则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手迹: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罗晓明表示,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倾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所减弱,这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有关。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是把培养责任心作为基本要求,更没有把人格健全作为基本目标。大学教育开始是强调知识本位,后来又一味强调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思想灵魂的塑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道德的失衡,因此会出现马加爵、刘海洋这类学习成绩虽好却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大学生。

    罗晓明向笔者介绍了北京吉利大学确立的十六字教育理念:“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罗晓明说,当大家都没有知识的时候,有知识的人胜人一筹;当知识已经普及时,有能力者胜人一筹;当学校教育注重知识和能力并举之后,有创新意识者胜人一筹;在全民倡导创新之后,具有健全人格者能立于不败之地。

    吉利大学的“人格本位”教育有十分具体的目标要求。比如拥有健康的体质,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不为他人所左右,勇于面对现实,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智商和情商水乳交融,等等。

    在北京吉利大学学生处,笔者看到了一份十分详尽的“人格本位”学生工作计划书。学校将“人格本位”教育做了细化,成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熏陶,每个细节的设计都考虑让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练,能力得到锻炼,品性得到修正,美德得到弘扬。吉利大学的学生在义务献血、捐资助残、扶贫助学、爱心捐款等公益活动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些体现人格的行为举止成为吉利大学人格本位教育的具体内涵。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品质和人格,自然也受到社会和家长的赞誉。

    从书本走入生活、从抽象走向具体,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成为学生自觉的目标,责任、义务、爱心等一个个重大的教育主题逐步落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成型!

    民牌(民办)与名牌

    七年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派罗晓明到北京创办吉利大学时就已达成共识:一切从名牌开始,办中国最好的大学。他们为吉利大学创名牌大学设定的时间表是“二十年二十强”,也就是说,通过20年的办学实践,全面步入国内名牌大学20强之列。

    为了了解世界各国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李书福率罗晓明等专程赴美国哈佛、英国剑桥等世界一流名校考察。考察结果让他们信心大增:在美国,一流名校往往不是国立、州立大学,而是民办大学。在美国排名前10位的著名大学中,有6所是民办大学。

    在吉利大学校长办公室,校长助理兼校办主任苏保群给我们看了一份资料。这是北京市委、市教工委领导致北京吉利大学开学典礼的一封贺信。信中说:“北京吉利大学作为办学成绩显著的大学,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建设国际化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为奋斗目标。建校以来,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全市高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中,北京吉利大学首获A类办学资格,并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民办高校’……我代表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和问候……”

    看着这封贺信,笔者又想起了时任教育部领导早几年在视察吉利大学时的一次讲话:一家企业赚了钱后干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吉利集团在企业赢利之后,投巨资在北京兴建一所民办高等学校,而且取得了如此快的发展,这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也显示吉利集团领导的远见和卓识……

    在吉利大学的网站上,笔者还看到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视察北京吉利大学时对这所大学的评价:对于吉利大学这样迅速的发展,我表示惊叹。2000年3月奠基,8月盖好楼,9月就迎来了第一批新生,短短四年时间学生就有近两万人,学校的管理有条不紊。如果不是民办大学,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迹。

    就如吉利汽车走出国门,代表中国汽车参加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和底特律国际车展一样,北京吉利大学如今同样已成为中国优秀民办高校的形象和典范。“一切从名牌开始,办中国最好的大学”,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设定的目标正在走向现实。

    大楼与大师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此名言如今成为一些重点大学校长们时常引用的“行话”。

    但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却对此名言作了修正。他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亦须有大楼之备焉。

    “大楼与大师是吉利大学治校的法宝,也应该是民办高校治校的法宝”,在各种论坛上,罗晓明都坚持自己的说法。罗晓明认为,高雅物化的校园环境,能为每一位学子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美感。

    如今,当笔者再次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内的北京吉利大学时,这所占地1600余亩、规划用地3000亩的民办大学已经可以与北京的许多著名高校媲美。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阶梯教室群、实验大楼、师生餐厅、学生公寓错落有致,据了解已经全部通过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并已投入正常运用。总投资千万元、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工程也已建成投入使用。校园内还建成了包括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武术馆、篮球场、草坪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标准游泳池、乒乓球馆、风雨操场、演出中心等60多个场馆。新图书馆大楼形状如同美国国会大厦,投资达1.2亿元,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漫步在这样的校园里,忽然想起了陈嘉庚和他捐建的厦门大学集美教学楼群。而眼下的吉利校园,其校园建设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集美”。

    但罗晓明校长依然把“大学之大,大师之谓也”的格言牢记在心。

    于是,以“大思想:人格本位”为基础,“大师工程”与“大楼工程”同步,成为北京吉利大学“名校工程”的三大组成部分。

    被吉利集团投身中国教育事业、兴办吉利大学的热情所感动,一大批理解、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大师接受了吉利大学的聘书,成为吉利大学“大师工程”的中坚力量。

    笔者在吉利大学的名师榜上看到了以下名录:中科院院士、校长闻邦椿教授,中科院院士、校长顾问蒋民华教授,工程院院士、校长顾问周世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外语教育专家、现任国家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陈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马龙龙教授,中国当代著名报人、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沈忠耀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教授……

    在吉利大学的上千名专职教职工中,有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22人;另有兼职教授、副教授400余人。这些教授大部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同时,还聘请了包括原世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格鲁特博士在内的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位著名学者、教授为北京吉利大学的客座教授。为拓展学生视野,吉利大学还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来校讲学,让莘莘学子零距离领略大师的风采、感悟大师的智慧。2004年11月10日,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著名经济学家、以“欧元之父”著称的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到吉利大学讲学,开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首次走进中国民办高校的先河。2005年5月13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福家院士到吉利大学做专题报告。在吉利大学举办的文学艺术大讲堂系列讲座中,著名作家陈建功、著名批评家张颐武、孟繁华、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北京文学》主编刘恒、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著名作家徐坤;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毕淑敏、赵大年、著名导演张纪中、巴荒、著名主持人朱军、倪萍、毕福剑等都来到吉利大学做了生动的专题报告。

    著名报人、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先生受聘担任吉利大学副校长兼吉利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后,在新闻学院开出了“经典人生”专题讲座。著名外交官、原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十面博士”董关鹏等都在这里登台演讲,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大师、大楼、大思想夯实了吉利大学的基础,使吉利的学子们在恬静优美的校园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传统与创新

    自吉利大学2000年开始开办之日起,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乃至课程设置,都有自己的创新。创新是吉利集团发展壮大的灵魂,也是北京吉利大学办学与育人的灵魂。

    北京吉利大学提出的办学理念“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就是一种创新。李书福和罗晓明认为,如今,普通高校的办学目标已经向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演变。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论只要能满足日后社会生活和就业实践的需要就已达到教学目的。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学校要把更多的时间、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培养技能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所以强调“实践为重”。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都是自己发文凭,而不是由教育部发文凭。那么,吉利大学是否能在文凭发放形式上走出一条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新之路?吉利大学决定,向德国等双元化教育的国家学习,走多元化的办学之路。

    李书福董事长根据自己对中国教育多年的思考和工作实践,于2002年创造性地提出了“31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此为课题开展了深度调研,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材并确定学生的考核标准,合格者颁发本校的毕业文凭。所谓“311”,其中的“3”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三门必修的基础主课。中间这个“1”是指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涵盖了整个吉利职业教育思想和吉利文化的一种职业道德的教育体系。后一个“1”是指围绕一个岗位,或一个职业而设计的课程集合,这些课程全部都由学校确定教学大纲,自己编写教材,在教学模式、课程组合、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创新。

    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吉利大学“311”模式于2005年开始运行。因为是率先尝试,学校估计首批入学新生达到500人就算成功。但家长和学生对“311”人才培养模式却充分予以认同。2005年,“311”模式首批新生人数超过2000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影响学生和家长,“311”模式的创立及应用型专业课的开设,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罗晓明认为,要不了多少时间,“校发文凭”与“部发文凭”一样会得到社会承认,这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趋势。中央领导在视察吉利集团时听取了吉利大学董事长李书福就“311”模式的汇报后表示:“那就是我们提出的八荣八耻啊,这个教学模式很好!”

    “人格本位”教育是否成功,最终的验证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吉利大学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学生通过工作能否得到相应的报酬。

    吉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就是一种创新。吉利大学与中国吉利集团、全国工商联、中国企业家协会、北京浙江商会、北京台州商会中2685家企事业会员单位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从而成功搭建了毕业生五大就业平台,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吉利集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中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投资及销售区域横跨亚、欧、美三大洲,集汽车、摩托车、装潢材料、生物工程、国际贸易、金融、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体育为一体的产业结构覆盖了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吉利集团董事会规定,对吉利大学的毕业生优先录用。该集团及关联企业将30%以上的招聘计划安排给吉利大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吉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台州是吉利集团和中国股份制的发源地,李书福、罗晓明等吉利集团领导层的成员大多是台州人,台州市委书记在视察吉利大学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台州与吉利大学的产学合作,推动台州经济文化发展”。北京吉利大学与台州市已经签署合作协议:凡台州市的企业招聘员工,北京吉利大学的毕业生有优先权。

    此外,吉利大学屡屡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由北京市教委统一组织的毕业生招聘会。北京吉利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网”与全国各地高校就业信息网及28个中国知名行业网站实现资源共享,拓宽了毕业生应聘的渠道。该校毕业生的年收入连年攀高。

    智商与情商

    毋庸讳言,在国家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新录取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中的许多学生在中学时经常处于被老师家长批评的环境,“差生”的帽子压在他们头上已经有多年。不少学生进吉利大学是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

    笔者参加过几次吉利大学的开学典礼。不止一次地听到罗晓明在会上宣布:“你们的老师和亲友强加在你们身上的‘差生’帽子今天起不复存在!”在吉利大学,让学生恢复人格的自尊,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要务。

    李书福和罗晓明让学生第一次听到了全新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不是研究生,不是为官者,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位置上别人做不了而你能做的就是人才。

    吉利大学明确提出了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的特色人才质量观,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高等学历学业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就人才的量化标准而言,他们需要会外语,懂电脑,会开车;有交往、表达、办实事的能力;肯吃苦,讲诚信,有爱心,有毅力。

    北京吉利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陈忠斌老师对吉利大学的学生社团赞不绝口。陈老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之外,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社团生活。校内校外大量的社团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组织、协调、领导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北京吉利大学,课余活动基本上由学生社团自行组织。大学生公益论坛、各类演讲及辩论比赛、诗歌朗诵会、“红五月”晚会、国庆晚会、“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书法摄影展、学生团体文化节及篮球、足球邀请赛、娱乐竞技系列体育比赛等各类大型活动,为北京吉利大学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使吉利大学的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首都高校的各项竞赛活动中,如在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北京大学生业余足球冠军赛等赛事中,北京吉利大学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多所重点高校。

    温雅萍是吉利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学院决定选2名学生做报刊阅览室管理员,每月补贴200元劳务费,有上百名同学报名。温雅萍被录用了。她告诉笔者,她并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而参与这项工作,而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她对工作十分负责。每天课余时间到阅览室为大家服务,定期对书籍进行整理,确保书籍报刊杂志不缺失不损坏。温雅萍表示,这项工作很考验人的耐心和责任心,并改掉了她过去不愿主动与人沟通的缺点,在尊重别人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尊。吉利大学的教师普遍认为,大学生走向成功,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智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而情商则主要取决于后天培养。吉利大学的情商目标同样具体:认识自我,正确地估价自己;不盲目乐观,也不妄自菲薄;胜不骄、败不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自主判断能力,不为他人左右;面对现实,把握自己;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超越自我;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益……

    校园与社会

    吉利大学的校训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语录”: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面向市场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这是民办高校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吉利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志国诠释了李书福原创的校训,“我们在办学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教育。”

    吉利大学陈琳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王常静,走上工作岗位不满一年,就成功策划并主持了银川首届“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研讨会”,并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开发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很快从银川凌志公司基层业务员提升为业务经理。谈及自己的成长之路,王常静感慨地说:“既要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发展,是吉利大学教我们拥有这样的就业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不止一个王常静,在吉利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毕业时大多有一技之长,很受接收单位的好评。

    吉利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打破了原有的热门专业支撑热门学校的办学模式,创办了商学院、汽车学院、法学院、陈琳外国语学院、动漫与游戏学院、英氏影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应用心理学院等18个应用型学院。

    为了有效实施订单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当前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对于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转型。每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后,吉利大学就要求各个学院分专业分班级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有效挂钩。对于就业率低于95%的“滞销”专业,在安排下一年度招生计划时减少招生指标,对未达到最终就业率85%的专业,就停止招生。

    罗晓明校长告诉记者,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端上“饭碗”,北京吉利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学校要求汽车学院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将一辆整车拆卸成零部件,再将零部件装配成一辆整车。有了这样的操作技能,在汽车4S店遍布城乡的今天,何愁找不到工作?

    不仅是汽车学院,北京吉利大学的各学院都有相似的人才标准。商学院制定的人才规划操作性很强,其中“一流人才”的硬标准是:会外语,懂电脑,会开车,肯吃苦,讲诚信,有毅力。这些标准都可以量化,比如讲诚信,主要是无违纪记录,考试不作弊。

    为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依托集团办学优势,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需要,吉利大学重点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校内已形成以汽车学院实训楼为核心的汽车维修与数控技术基地、以汽车展厅为核心的汽车营销与服务实训基地,同时建成模拟法庭、多媒体节目制作实训室、外语谈判室等一批有特色的独立实训室,并且所有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吉利大学还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该校明确规定,80%以上的毕业生要持有“双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上岗证书,部分专业甚至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两门职业技能。

    为了了解本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的表现,吉利大学7年来始终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同时征求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及课程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估及专业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

    在吉利大学就业办,笔者看到了一大叠毕业生寄回的信函。其中有一封信写得很长。写信人叫施闵千,是吉利大学中英商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年毕业离校后就职于北京旭雪科技空调有限公司,现任办事处经理,年薪30万元人民币。一名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出校门才1年就能拿到30万年薪,许多人为此费解。但她给母校的信却道出了她成功的必然:

    你这辈子到底要什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你一定要仔细问自己: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你现在能够做什么?我能够做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成功与财富就此起步,人生目标也因此近了一步。

    你正在做什么?把握时间!每个人都有时间,我必须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然,在不久的未来,我可用更少的时间来达到我的人生目标,这是许多成功人士验证了的。

    我们坚信,“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这条真理的指引下,北京吉利大学的发展会更快、更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