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7月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年轻党员邵均克倾注爱心 140多位残障青年改变命运
笑容,又回到自焚青年的脸上
2007-07-03
本报记者 韩俊杰

    “是我们的邵主任、邵厂长”

    2001年7月的一个黄昏,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的一条马路边,一个身材矮小的男青年,突然将啤酒瓶子里的汽油倒在身上,点火自焚。熊熊大火顿时将他裹住,惨叫声撕心裂肺。

    自焚的男青年叫小江,父母是中原油田的退休职工。

    由于天生残疾,身材矮小,小江除了短时间打过零工外,长期待业在家,30多岁了仍没成家。看着身边同龄人每天高高兴兴地上班下班的快乐生活,而自己却只能整天无聊地在家里发呆,当时的小江绝望至极,选择了自杀……虽然抢救及时,小江的残疾却比以前更严重了,靠双拐才能勉强走路。

    就是这个当年极度绝望的小江,今天却是中原油田华苑公司针织二厂的优秀职工,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优秀。由于坚持锻炼,他不仅扔掉了双拐,而且还经常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其他员工回家。周末,他还能拉着母亲在小区里兜风——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女孩小慧,1995年夏天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自信、漂亮,对前途充满憧憬与信心。但一次意外的火灾事故把她烧得面目全非,手指脚趾都只剩半截。

    小慧当时绝望到了极点,3次割腕自杀,幸好都被家人及时发现而抢救过来。但万念俱灰中的她,多年把自己封闭在家中小屋里,除了家人,不见任何人——包括以前最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这个女孩儿,今天也快乐地坐在中原油田华苑公司针织二厂的厂房里,勤快地工作着。她不仅敢于面对社会、走上社会,能在公司数百名职工面前勇敢地登台参加演讲比赛,还用残缺的手写出一篇篇真情洋溢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在中原油田华苑公司针织二厂,像小江、小慧这样的残疾人,目前共有140多位。他们也都和小江、小慧一样,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这些残疾员工还自发组织起来,向印尼受灾群众捐款。

    是谁帮助他们从原来绝望的生活阴影中走出来,找到今天的自信和快乐?

    “是我们的邵主任、邵厂长。”一个聋哑职工用含糊不清的语言配合着手语回答说。

    这个邵主任、邵厂长,名叫邵均克,是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的一名基层女干部。

    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

    2001年的中原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油田从1993年开始就没有再招过工。到2001年底,油田全部待业子女达到1.3万多人。邵均克所在的油田第一社区因地处油田生产第一线,远离城镇,偏僻闭塞,更是有多达580多名失待业人员。这其中的残疾人员,找工作岗位更是尤其难。

    当时的邵均克,本人也刚刚经历了两年的下岗生活,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担任第一社区花园小区居委会主任、便民服务站副站长,负责社区就业指导工作。

    2001年冬的一天,邵均克到社区主任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刚推开门,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偌大的办公室里,挤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有的躺在地板上打滚儿,有的跪在地上不起来。有一个老人躺在地上哭个不停,一只手抱着社区主任的腿。

    “我认识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他们都是为油田勘探、开发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石油’”。邵均克回忆说,“当年石油大会战,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让他们弯腰。但是如今,长期待业在家或因残疾不能就业的孩子们,却让这些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

    “解决一个人就业,意味着稳定了一个家庭”

    刚刚经历过下岗的邵均克,对就业工作有着深切的体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基!解决一个人就业,尤其是一个残疾人就业,就意味着稳定了一个家庭。”

    经过分析油田就业形势和社区情况,邵均克在社区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利用社区闲置的资源设施,从最简单的项目起手开办工厂,开发就业岗位。

    2002年8月,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小、专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拖把厂正式建成。社区32名残疾人和5名困难家庭待业子女从此走上了自食其力的就业之路,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小江。

    一个月后,拖把厂的员工们第一次领到工资。不少残疾员工和家长流下了眼泪。虽然工资只有几百元,但对于一直依赖家人生活的残疾人,对于长期因残疾子女而身心饱受煎熬的家长,尤其是对于失去生活信心的小江等人来说,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残疾女工小刘的母亲激动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好多健全的孩子还都在家待业。没想到俺这傻闺女却能上班挣钱养活自己!俺这辈子死也瞑目了!”

    拖把厂创办3个月后,划归油田福利企业华苑公司统一管理,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此后,邵均克再接再厉,根据残疾人的身体和心理实际,结合油田生产一线和社会需求,利用第一社区闲置的招待所筹办华苑公司针织二厂,上马劳保手套、毛衣编织和地毯编织等生产项目。

    2003年8月18日,针织二厂正式投产,安置失待业人员137人。此举不仅使第一社区的残疾人全部就业,而且还安排了其他社区残疾人员40多名。

    爱是人间最伟大的力量

    在邵均克创办的工厂里,伤残人员占员工总数的90%。他们中间,有看不清的、有听不见的、有拄双拐的、有坐轮椅的、有智力低下的、有精神受过严重刺激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识字的就占三分之一。

    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打交道,别说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就是保证他们正常的衣食住行和相互交往不出现意外,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邵均克却用她慈母一样的爱心,一一叩开残疾人员的心扉,帮助他们从劳动中找到快乐,在生活中享受快乐。

    曾经自焚的小江,刚开始拄着双拐上班。从家里到工厂,很近的路程,别人只走5分钟,他却要用半个多小时。小江对此非常沮丧。邵均克先是在厂里给他安排了一个房间住下,然后每天鼓励他加强锻炼。半年后,小江扔掉了双拐,邵均克又鼓励他住回家里,天天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继续锻炼身体。

    小慧刚到工厂时,脸上一直蒙着厚厚的面罩,不敢让人看见她被烧毁的脸,非常自卑。邵均克就多次找她谈心,并不断在工作中赞扬和鼓励她。小慧生日的时候,邵均克专门和工厂员工一起在厂里为她祝贺。在生日蜡烛的光影中,在大家齐唱的生日歌声里,小慧高兴得热泪盈眶。

    第二天,小慧摘掉了面罩,骑车来到厂里,勇敢又坚定地向大家宣布:自卑、消沉的小慧没有了!

    2004年,华苑公司举办演讲比赛,邵均克多次动员厂里学历最高的小慧代表工厂参加比赛。小慧犹豫再三,最后终于勇敢地走上讲台,当着公司几百名员工的面,讲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动,获得演讲比赛二等奖。从此,小慧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在公司金秋联谊活动中,她担当了主持人。业余时间,她用残缺的手指勤奋写作,先后在《中原石油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0多篇,成了厂里人人羡慕的才女。

    厂里有40多个离家较远的残疾员工。为了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邵均克将自家的热水器、炉具、生活用具全部拿到厂里,办起了食堂。残疾人收入不高,家庭大多困难。邵均克想方设法为他们省钱——在厂里吃住一个月,只收伙食费100元。

    为改善员工生活,邵均克起早摸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出菜地,自己掏钱种上茄子、韭菜、豆角等蔬菜。她建起鱼塘,养了几千尾鱼,建起猪圈、羊圈、兔舍,养了4头猪、24只羊、几十只兔子。以此保证了工厂每餐都有一荤一素两个菜,每周改善一到两次伙食。几年来,她为工厂花去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

    为了更好地照顾厂里的残疾员工,2003年,邵均克动员丈夫和孩子,把家全部搬到了厂里。一家3口从60多平方米的住宅楼挤进了15平方米的单间平房,顿顿都吃厂里的大食堂。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4年间,社区曾为她分了新房,她也一直没有搬家。

    本报郑州7月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