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7月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思想者
聚焦时政
全球化中的“中国国际化”
2007-07-08
秦晓鹰
    

    ■胡锦涛主席日前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笔者认为,这是一段很有新意的话。其新意并不在于遣词造句,而是抓住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在“一化”(即经济全球化)下的“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问题。

    为了便于阐述,笔者把胡主席的这段话分为三个层次加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讲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参与而不是回避更不是拒绝。其次是这种参与已经从局部的、个别领域或某些方面上升到“全面参与”。因此,这种全面的、全方位的参与就和改革开放前的“不参与”或加入WTO前的“部分参与”完全不同,必然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更多新的挑战。第二个层次是他在这次讲话中鲜明地指出,中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种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性变革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和基本表征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了防止混淆并加以区别,笔者简称为“新四化”。第三个层次是他认为,这个“新四化”正在深入发展,而这种深入发展与拓展,会带来许多新的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研究的诸多新课题。

    联想到胡锦涛同志不久前曾提醒党的领导干部要具有“忧患意识”的告诫,笔者认为,前文所说的第三层次,即看到和解决“新矛盾新课题”应是今日中国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勇敢地直面不断涌现的新矛盾和新课题,才有可能捕捉“新机遇”,也才可能面对“新挑战”溯源而上、急流勇进、战而胜之!

    那么,具体说来,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中国在“新四化”中遇到了哪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矛盾与新课题呢?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中国的国际化问题加以浅析和初探。

    笔者认为,国际化意识是目前中国人(当然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认知水平上的一大“软肋”。这个最为薄弱的环节的长期存在,导致我们的一些决策者在制定应对政策与战略上无法做到游刃有余。中国人,无论是官员、学者、企业商界人士还是一般公众在国际交往中所表现的拘谨、失当、迟钝、竭力维护“面子”、耍小聪明吃大亏等等,盖源于对国际事务的陌生或知之甚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世界(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封闭与半封闭状态。其次是冷战时期“栽种”的意识形态的阻隔。再有,就是在中国的普通教育中对世界文明、世界历史的介绍严重不足。在高等教育中,对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包括国际法)的普及分量极小,甚至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上世纪80年代,为贯彻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中国普通高校曾经把“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列为文科大学生政治课的必修课。但令人费解的是,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在国际化深入发展之时,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时,这门20年前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居然变成了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难道还要让新一代的中国人在飞速发展与变化的世界面前,继续处于毫无知识储备的懵懂状态吗?这究竟是课程改革的得意之作,还是不作为的愚蠢麻木之举?

    今天,中国与非洲、美国、欧盟、日本、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以及经济前景看好的所谓“金砖四国”中的三个国家,即印度、巴西、俄罗斯的关系都出现了许多需要准确把握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中国当前对外进出口业的发展前景,又关乎中国未来经济如何突破能源原材料市场之瓶颈,从而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总的来说,对外经贸关系是国内经济关系的延伸与扩展。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加速包括金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但仅仅做这些工作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维护并使之更加合理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和缜密的研究。这就迫切要求中国对自己以往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和战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际军事合作以及应对涉华或非涉华的突发国际事件方面,加以及时的审视、调整与更新,并在以往的政策框架和战略构想中附加新的思维和新的时代内容,尝试为建立和谐世界而进行广泛持久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现在起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四个层面上加大加重对中国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教育。第一,国家应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各类机构和人员进行系统地全面摸底,按照中长期的目标,科学地规划研究课题。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第二,把对中国国际化问题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纳入国家公务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系统。第三,把世界地理、历史、艺术和文明发展概况作为中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把世界政治与经济作为中国各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第四,把普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总之,为了当前与长远,让中国人了解和熟悉世界已是当务之需、当务之急。

    一个半世纪之前,卡尔·马克思在科学地分析欧洲工人运动具有国际化趋势的原因时曾经断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之日开始的。因为正是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突破了民族与地域的壁垒,导致全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全球性经济贸易关系的发生。如果我们今天也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国际化,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有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全面参与”,马克思150多年前所说的世界历史进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完整。中国的开放不仅使其自身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而且也书写了世界历史的全新篇章。

    世界各国都在解读这一历史新篇章的密码,中国人自己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