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间,母亲节、父亲节接踵而来,有关为人父母的话题再度成为德国媒体的一个热点。
在家养孩子比上班合算
德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工至今仍被大多数德国人认同。德国人称,妇女的主要工作是“3K ”:Kinder,K üche和K irche,即“管孩子、上教堂、下厨房”。虽然近年来妇女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和男子同等的权利,但家庭和事业还是很难两全。
从政策角度来看,德国妇女享有非常好的福利待遇。德国法律规定,产妇享受14周产假,产前4周和产后8周,休假期间领取全额工资,而且在3年内可停薪留职,专门抚养教育孩子,虽然没有工资,但绝对保证不会被解雇,3年后可重返原工作岗位。
但任何政策都有其两面性。虽然这在法律上充分保障了妇女生育的权利,但也造成了德国社会性别角色划分的保守模式。德国妇女不仅生育率低,就业率也低。有意思的是,这在部分程度上是政府的慷慨造成的。目前,在家照料孩子的家庭主妇每月可领取300欧元的津贴,丈夫则因妻子在家照顾孩子而享受税收优惠。这两笔钱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位家庭主妇每月最多可享受1000欧元的国家补助。但是,如果妻子有工作,就要缴纳高额税款。因此,有高达63%的德国年轻母亲选择生育后至少8年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
每年德国大学毕业生中有10万女性,其中许多人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也有的花不少钱去外国留学。但是,这些接受过各种专业教育的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大多选择成为家庭主妇。有学者指出,这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和税收。
重奖之下不愿生育
对德国妇女来说,家庭和事业往往是一对矛盾。许多现代女性选择了不生孩子、全身心投身事业。来自德国家庭事务部的数据显示,德国现在的婴儿出生率是全球最低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1.34个。
为鼓励生育,政府想尽办法,如提供养育费、为有子女的家庭减税等。从今年起,德国开始实行“父母金”政策,政府拨出约40亿欧元(约合400亿元人民币),给新生儿父母中的一人12个月的有薪假期;如申请这个有薪假的是母亲,父亲还可以额外申请两个月的“陪产假”。在此期间,他们能够支取约67%的薪金。这意味着,从2007年起,德国人每生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可以在一年中获得政府2.52万欧元的生育奖金。
尽管政府重金鼓励,还是有很多妇女不愿生育。生孩子对德国妇女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事业,这让无数妈妈头痛不已。贝特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刚生完孩子两个月,尽管她可以享受“父母金”的优厚待遇,但她仍打算尽快返回工作岗位。“我不想像其他母亲一样在家待3年来照顾孩子,那样对我的事业会有很大影响。”她的父母可以帮她带孩子,这给了她很大的支持。但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像贝特那么幸运。在德国,很少有祖父母愿意而且能够像全职保姆那样来照顾孩子。
蓓塔是一名34岁的白领,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她和男朋友都很喜欢孩子,但他们至今没有结婚生子。蓓塔说:“有时候,我有点儿害怕——有了孩子可能就意味着告别职业生涯,甚至远离原来的社交圈。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从小到大,蓓塔都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她不想因为生孩子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实际上,蓓塔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职业女性的心声。尽管政府努力通过产妇津贴、新生儿抚养津贴和减税等措施来帮助年轻的父母,但还是无法补偿母亲们因不去上班而造成的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损失。
有学者指出,尽管德国法律保障妇女在3年产假后回原单位工作,但这并不利于妇女的职业发展。可想而知,一个正值事业高峰期的职业妇女,3年产假后会与社会有一定脱节,产假之后她们难免要从零做起,这必然会影响她们的升迁。因此,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愿意生孩子的越来越少,她们不愿意为孩子而舍弃职业前程。
政府鼓励丈夫为妻子分忧
在传统观念里,照顾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任务是挣钱养家。女人天生就是带孩子的专家吗?众多研究者认为并非如此。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兰姆的结论是:“并非生理特征使然,只是社会传统形成了夫妻责任的分工。”
为了鼓励父亲履行照顾孩子的责任,德国新政策规定,除了母亲有停薪留职的育婴假,还要求公司给新父亲们两个月的“陪产假”,并提高那些在家照料孩子的年轻父亲们的补贴。德国家庭事务部正在全力鼓励和推动父亲们申请育儿假。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愿意暂时放下工作在家带孩子的男性,将由目前的5%增至25%。
德国的新政策能否催生更多的全职爸爸,还需拭目以待。但提倡父母分担育儿职责,却是一个世界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