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7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反中介模式”期待公益和效益双赢
蓝领公社为求职者提供“免费午餐”
求职人员:工作岗位原来还会自己找上门,这种好事真少见
2007-07-19
本报记者 龚瑜
    记者走进位于上海市中心某商务楼二层的一间办公室时,两位工作人员正忙着把国旗贴在墙面的空白处。旁边挂着一幅上书“为人民服务”的书法作品。

    这是一家略显安静、似乎嗅不到多少商业气息的公司。与它的名字很吻合——“蓝领公社”,一个专门为蓝领阶层提供服务的公益平台。

    令人吃惊甚至不解的是,蓝领公社的3位创始人都是白领和金领。30岁上下的他们辞去年薪几十万元的安稳工作,告别了人们艳羡的舒适生活,竟然提出要免费为蓝领大众提供工作机会和培训信息,他们究竟图的是什么?

    毛冰冰,29岁,“蓝领公社”总经理,原某公司副总经理;奚莎,31岁,公社副总,曾经营一家网络公司;徐捷,27岁,公社副总,曾经营一家房产公司。原本各自捧着“金饭碗”的3位好朋友在今年年初聚会时,聊出了一个点子:现在许多招工中介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并收取高额费用,其实企业从招工当中得到的好处比应聘者更多,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向企业收费,并将其招聘信息免费发布给外来务工人员呢?

    为了论证这个“反中介模式”是否可行,3人刚过完春节就开始做市场调查。他们看到,中介每做成一桩“生意”就会向外来务工人员收取少则200元、多则800元的手续费。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虽有怨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渠道获知就业信息,只能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中介身上。

    在调查了200多人后,他们发现中低收入的蓝领阶层对信息的需求十分旺盛。这些人不仅人数多,而且分布广,如电工、厨师、保姆等工种随着年龄资历的增长其市场价格日益飙升,而市场对这些成熟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

    这让他们惊喜异常:如果能得到蓝领阶层的信任,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如果做一项事业,既有社会价值,又有商业价值,那就最好了。我们觉得‘蓝领公社’可以一箭双雕,同时实现帮助弱势群体和发展企业的两大目标。”这种结合了公益目的与商业手段的全新理念令3人激动不已,他们当即决定创办新公司。

    毕竟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过一番的人,他们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在社区和各大招聘市场推广自己的“蓝领公社”品牌,用“免费午餐”吸引大量蓝领会员,以公信力获得企业青睐,最终依靠品牌影响力获得盈利。

    自从公司今年4月正式营业后,许多人来电询问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当真有这样的免费午餐吗?”毛冰冰笑着告诉记者,他曾解释过无数次,“蓝领公社”承诺全程免费服务。

    考虑到许多蓝领不具备上网条件,“蓝领公社”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提供服务。

    闸北区的一名下岗女工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蓝领公社”的免费热线电话8008202591,想不到竟然真的找到了工作。来自河南的外来务工人员小英也依靠“蓝领公社”的帮助,成为一家外贸公司的理货员。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她很满足:“因为‘蓝领公社’,我开始相信,天上真的会掉下馅饼来。我要谢谢他们,让我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信心。”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社长”们就觉得特别开心:“比以前赚几十万都有成就感!”

    然而,“社长”们并不满足。

    为扩大影响力,“蓝领公社”于6月上旬在上海市杨浦区的控江街道举办了一场小型招聘会,与蓝领们来了个“面对面”。这是公司第一次深入社区服务,没想到大受欢迎。短短两个小时,近50位居民前来报名应聘,有一多半的人此后得到了面试机会。居民们说,工作岗位原来还会自己找上门,从拿到岗位信息到面试,竟然没花一分钱,这种好事真少见。

    截至6月底,“蓝领公社”的就业信息平台已发出约16万条就业信息短信,其会员也以每天300人的速度激增,至今已达3.4万人,与其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已有1800家之多。

    面对市场的积极反馈,MBA出身的毛冰冰依然在思考,怎样才能为公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他的答案是公信力。用免费而高效的服务,规范的企业招聘信息,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权威机构合作开发项目。

    目前,上海市总工会以及一些知名IT培训机构已经与“蓝领公社”达成合作意向,通过网站向蓝领推荐培训课程,如电焊工、厨师、家政培训等。

    公社原计划在1年内免费向蓝领、企业提供信息,等公社的品牌打响了,再通过向企业收费以及为企业作商业广告的方式来获取利润。“但现在已经有企业打算在我们网站投放广告,还有的愿意提供佣金,通过我们推荐培训项目。”对此,公社正准备推出“会员培训基金”,把广告收益用于补贴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

    负责市场销售的副总经理徐捷表示,公社计划将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补贴会员。“因为我们相信,学好了技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对于公社,这同样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现在收益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是会员人数和服务质量,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公社的发展战略。”“社长”们总在强调这一点,而被问及收入时,他们有些不好意思,“很低,但能保证基本生活。”

    目前,公社依然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免费服务,盈利的时间表还无法制定。但是这些年轻人脸上露出的从容表情,身上透出的稳健做派,以及对公益事业所显示出的热心,都在为公社注入着生命力。

    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看中了公社的一名业务员,想以许诺高薪的方式挖他过去。谁知这名业务员却说,我做这份工作,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公益事业。

    心生敬意之下,这家培训机构主动找到公社,寻求合作机会。

    本报上海7月1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