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183,000,000 项符合H arry
Potter的查询结果。(搜索用时0.07秒)”;“找到相关网页约6,360,000篇,用时0.001秒”。7月22日下午,笔者分别在google网和百度网敲入“HarryPotter”及其中文译名“哈利·波特”,蹦出了上述搜索结果。
时至今日,《哈利·波特》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终结篇《哈利·波特7》(下文简称《哈7》),更是成为媒体的集中报道对象。21日上午7:01,中国与全球同步发售《哈7》,《哈利·波特》的风暴仍在持续。
《哈利·波特》的前六部已在世界各地,以60余种语言售出了3.25亿册。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各地的盗版书。前四部改编自原著的电影的全球总票房已经超过35亿美元。其作者J.K.罗琳更是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成了比英国女王还要富有的女性。
从1997年第一本《哈利·波特》发行到现在的终结篇出版,10年间《哈利·波特》已经从图书领域,伸展到影视、唱片、主题公园甚至食品行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585亿美元。
《哈7》面世了,从1997年至今,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哈利·波特》的风暴已经在全世界吹足了十年。
电影:主角?配角?
哈利·波特安然无恙,哈利与金妮结婚生子……《哈7》的结局和之前网上的泄密似乎吻合,但这并没有影响哈迷们对《哈7》的热情。哈迷们继续掀起购书狂潮。就连《哈7》面市前一天英国皇家邮政特意推出的“哈利·波特”纪念邮票,仅预订数量就超过了30万套。
是什么促使《哈利·波特》系列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哈利·波特》的风靡大概只有三成是作者的能力,七成是出版商的能力。”很多人都赞成这种观点。《哈利·波特》只是当美国资本介入,在美国出版,并拍成了好莱坞电影后,才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试想,如果没有美国资本进入,没有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系列又会是怎样的命运?
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责任编辑叶显林觉得成功原因更多在内容,“它所选择的题材是在西方耳熟能详的魔法题材,还融入了众多西方传统文化知识,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前辈作家停留的地方,而是进行了历史性的创造。”
叶显林认为,商业化运作无疑对《哈利·波特》的成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把它的成功完全归于这种操作,这是对数亿读者的亵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哈利·波特》系列的出库量已达到800多万册。随着《哈7》英文版的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翻译工作也已正式进行。
“电影是流行文化全球消费的一个重要形式,影像相对于文字出版更容易被不同文化圈的受众接受。”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丽丽这样说,“如今的好莱坞不再是美国的,而是全球的。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性、成熟的产业机制、灵活的吸纳策略都从根本上确保了《哈利·波特》或者《指环王》之类的西方魔幻文化的风行。”
电影或多或少在《哈利·波特》的全球风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流行文化商业运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签约作家黄孝阳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商业资本的意志是《哈利·波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哈利·波特》系列是其在文化领域所孕育出的一个所谓的奇迹”。
据悉,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暂定于8月10日举行全国首映式,并于8月11日起在全国公映。自《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全球首映后,已创下了多项票房纪录。《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及刚出版的《哈7》也分别将于2008年和2010年亮相大银幕。
书可以为“哈利·波特”正名
“哈利·波特现象”风靡全世界,但也有很多人提不起对“哈利·波特”的兴趣。
“除了电影画面做得比较好看,有点像动画片,我觉得故事情节一般。”小童是南京某高校广告系大三学生,她说,“看完一两部书和电影后挺失望的,觉得比较幼稚,估计真的比较适合未成年人,又是正义经历困难最后战胜邪恶的套路。”
“专门写给儿童看”是很多人持有的观点。在多数书店,《哈利·波特》的书籍会被放在少儿读物专区进行出售。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哈利·波特》版权页上,没有“儿童文学”字样,只标明其为“长篇小说”。
“在国外,不仅《哈利·波特》,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儿童作品,都拥有很多成人读者,这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和成人——我想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成人,已经更具自己的个性。”叶显林持有这样的观点,“可能是国人对儿童文学,甚至对儿童,存在着一些误解,‘儿童’一词几乎就是‘幼稚’的代名词。”
有分析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风格也越来越趋成人化,《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已将重点转移到正邪双方的正面对抗,打斗场面接连出现,而哈利·波特也有了接吻镜头。
网上也存在其他的争论。有网友称“抛开魔法因素,《哈利·波特》的整个情节就是一本三流的武侠小说。”更有人觉得“文笔实在不咋样”。对于这些言论,哈迷们予以了的强烈的反击,很多哈迷强调《哈利·波特》系列展示了一个无比奇妙的魔幻世界,并夸赞作者J.K.罗琳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小李是绝对的哈迷,她捧着刚买的《哈7》很兴奋。小李对那些不喜欢哈利·波特的人表示了很大程度的不理解,她说“书是需要认真读的,只有读完书的人才会体会到《哈利·波特》的魅力。”小李一直在看中英文两个版本,“真的很喜欢书中营造的魔幻世界,每次看完都觉得心情很好。中英文的书我是对照着看的,《哈7》的中文版我也会买的。”
首发仪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透露,《哈7》的中文版将在三个月后与读者见面,中文名也很可能不是现在流传的《哈利·波特与死圣》、《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徒》,将根据具体翻译做出改动。
会有“中国国籍”的哈利·波特吗
在西方魔幻流行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思考中国为什么没有类似《哈利·波特》的作品。
西南林学院的罗玉昆同学是一个玄幻类小说的爱好者,对中国正流行的某部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文风方面越来越多的感情抒发,越来越多的无病呻吟,想象力还是没有脱离中国传统仙侠类的套路。”小罗直指作品的缺点。
网络上,网友对中国此类小说早已议论纷纷。爱好它的人很多,挑刺的人也不少,大多集中在对写作水平的批评上。叶显林以一个编辑的身份也认为目前中国“创作这方面题材作品的作家需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需要将其融会贯通”。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毕业于法国埃克塞特大学,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她的经历丰富,曾接受过教师的训练,也担任过国际特赦组织的秘书。
“主要是文化背景造成的差距,其次是作者群自身写作水准。毕竟现在中国的严肃写作者还没有真正进入幻想小说这个领域。大部分写奇幻作品的人还是业余写手级别的年轻人。”黄孝阳如此评价目前出现的一些幻想类题材的写作。他认为魔幻、玄幻、奇幻等类别可总归于幻想类小说。
叶显林认为传统魔幻题材要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要“等待和促成阅读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的鬼神曾一度被当作封建迷信被彻底否定了,所以需要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再认识”。
“文学不是可以预设的事情,没有很正常,也无须催生这种类型。”对于中国没有此类小说佳作的出现,朱丽丽这样认为,“全球化也不能替代每种文化的独特性。就每一个文化圈内部而言,有研究表明受众会更关注本土文化资源。”
在中国,虽然电视剧制作能跟上小说写作的步伐,但是古神话题材的商业大片却没有出现。朱丽丽说:“电影反而少一些,因为电视剧的本土性更强烈一些,而大制作的电影都会考虑全球市场,太过本土化的文化资源会对其传播和接受造成文化折扣。”《精卫填海》、《封神榜》等电视剧普遍受到欢迎就是例证。
朱丽丽认为,中国若拍本土题材的魔幻电影,在全球传播和接受不会太顺利,因为中国文化不具备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如果想像《哈利·波特》一样风行,至少需要加入更多的全球化因素才行。
黄孝阳也是一位幻想小说的爱好者,曾为一本中国幻想小说年选作序。他认为中国古代神话题材的小说迟早是要掀起热潮的。黄孝阳给“潮”下了个“定义”:“所谓潮,本来就是波浪的涌动。万物生有时,死有时;涨有时,落有时;欢笑有时,悲恸有时。”
照片:7月21日,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哈迷”手捧《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Hallows》。当天,“哈利·波特”魔法系列小说最后一部全球首发。该书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七部,在93个国家同步发售,印数共1200万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1997年面世后,就将全世界“哈迷”领入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由此衍生的“哈利·波特现象”,已成了世界性舆论焦点。赵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