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8月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企业家
军人出身的商人,很容易适应商战中的惨烈打拼和竞争,这绝不是秀才们的书本知识能够教授的
成功企业都透着强烈的军人属性
2007-08-07
本报记者 王磊
    

    军人的天性和素质,为什么在现代商业竞争环境中能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军队培养出的责任感、执行力、吃苦耐劳精神等,也许只是简单的表层特征。知名企业战略研究人士白益民认为,当你认真观察那些真正成功企业的行为模式时会发现,“这些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透着强烈的军人属性”。

    现代企业之“军人属性”

    曾在日本一家最大的综合商社工作过10年,白益民对“日式企业的军人属性”非常了解。

    考察了日本两家最大的财团,他发现,他们都是由日本的一些家族弃武从商而来。日本财团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历程,与日本的对外战争和大规模军需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日本的复员军人也有相当数量被安排进大企业工作。白益民对记者称,日本的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军人的血统和属性”,甚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的财团企业可以迅速完成向军队的转变,综合商社也会随之成为军团的指挥中心。

    事实上,军工体制带动企业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只不过是不愿公开的“秘密”。

    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被称为美国“军事和工业复合体”的代表人物,他最早是福特汽车公司的财政分析师。越战期间,这位“公司出身的军人”,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法估测军队规模、资金调配以及制定战争策略。他推崇的“攻击型领导艺术”不仅为美国政府官员,同时也受到企业高层人员的推崇。麦克纳马拉这位战场上归来的管理者,还出任过世界银行行长,他的管理哲学,成为美国高等学府商学院的重要课程。

    白益民说:“军人属性是父性,是任何组织强健的根本,也是成功创业者和继承者必须具备的属性。”海尔集团被视为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奇迹般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不少大学生进入海尔工作头3年,对“准军营般”的工作和生活多有怨言,这中间反映的“负面问题”,其实折射了充满理想和抱负的“自由主义学生”对海尔军队般纪律生活的不满。

    “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他说,“军人出身的商人,很容易适应商战中的惨烈打拼和竞争,这绝不是秀才们的书本知识能够教授的”。这其实就是复转军人在商业社会中“适应能力强”的关键所在。

    白益民建议,应该在中国的军校中设立商业课程,这样可以为大企业输送有军人作风的毕业生。在部队中,兵员多来自农村,也要为他们开设适合农村地区商品交易的实用课程,同时要鼓励大型民间企业接收优秀的军队复员干部。

    “军人属性,是企业制胜的根本动力,成功企业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战而胜之的信念。”他说,在中国当下的商业社会中,最令人担心的倾向就是,“军人属性和尚武精神,正在从中国大企业和中国整体社会中逐步退化”。当美、日等跨国公司依然保持着如狼似虎的军队竞争意志时,中国企业却在被学校里秀才们舶来的只谈原理不讲实战的“经济学洋教条”所蛊惑。

    中国企业当务之急是组建“集团军”

    以军事战争哲学解读商业竞争,总会有全新的发现。在白益民眼里,日式企业组织就像一个个“战斗的军团”,他们有组织、有协调,分工合作,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荣誉精神实现了有效结合。通常,人们都知道松下、东芝、丰田这些企业和品牌,他们背后真正的产业组织者和掌控者是大财团。“与大财团这个中央指挥部相比,那些一线企业不过是一支支战斗小分队,他们的得失胜负只在局部,关键还要看全局。”

    通常大财团可简单分成两部分:作为“综合商社”主管贸易、物流、信息和人才等部门,拥有综合协调能力,就像军队的“情报系统”和“组织系统”;而另一部分包括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构建了金融体系,就是军队的“后勤部门”。“综合商社做调研、规划、人员组织和信息反馈等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就像母亲,银行体系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如同父亲,这样,一线企业和品牌这些子孙们,才能在随后的战争中生龙活虎所向无敌。”

    如果把海尔、华为、联想这些“中国企业军团”看作局部战役的胜利者,那么他们距离真正的成功还很远。“他们是骁勇善战的陆军,可全球商业竞争打的是大规模集团作战,没有海军掩护(信息、贸易支持体系)和空军支援(金融体系),只是单兵突进,打赢这场持久战难度相当大!”

    白益民认为,当下中国企业当务之急,就是组建自己的“集团军”,“要联合贸易、物流、信息、金融等大企业,以长远利益为准绳,形成相互支撑、协调一致的大集团式‘命运共同体’”,否则中国刚刚做强做大的几家优质公司,就会被跨国公司和日式财团所消化整合。

    只盯着眼前利益,分不清大是大非,缺乏军事战略眼光,中国企业注定只能是“短期利润的奴隶”,成不了真正基业常青的跨国企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