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8月2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创业周刊
独木桥改为立交桥,高职教育的春天来了吗
有关人士认为:高职降低要求招生有损形象
2007-08-21
实习生 冀晓萍 本报记者 樊未晨
    

    “高职普遍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尤其是今年的录取分数一下提高60分,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按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高职教育将来有可能与本科教育并驾齐驱。”今年的高职招生工作开展至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薛红启感触很深。

    吉林省今年的三本控制线文史类是403分,理工类392分,而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今年的录取分数线是文史类405分,理工类417分,高出了三本线,比去年平均350分的录取线提高了60分。薛红启说:“从目前的报名情况看,都能在线上完成录取任务。”

    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高职班今年拟招800人,截至8月10日,报名人数已达700余人。该校招生办主任刘亚南对记者说:“在8月20日之前完成线上录取80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问题不大。目前的最高分接近北京一本线。”

    “今年招的学生中主动选择报名高职的学生比重比往年增加,占到了80%左右。其中不乏高分考生,目前最高分已经接近二本最低控制线。”薛红启说,“以往很多考生把读高职作为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举,这种情况目前只占到了总招生人数的20%。”他认为,这些学生“分数比较低,读不上本科,而且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宽裕,不能复读”,是他们“被动”选择高职的主要原因。

    为何今年的高职招生较往年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刘亚南认为,一方面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职教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硬件也逐渐完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很高;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高职建设,高职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家长们也在逐渐转变观念。“多元教育使得学生们选择多元化,现在的考生不是挤‘独木桥’了,而是改走‘立交桥’,上民办高校、职业学校等也都成为不错的选择,哪条路适合自己就走哪条”。

    薛红启则认为,特色专业的设置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课程都紧紧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学生在与企业和行业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现读高职也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展示自己的才华”。

    据薛红启介绍,他们学校的汽车专业、食品专业就是分别针对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汽车业和粮食深加工业而设置的,各企业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评价很高。

    然而,高职招生的难度减小,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春天”的到来,高职教育目前的状况离“欣欣向荣”还相差很远。与此相对应,在与今年高考生接触时发现,很多没有达到二本线但又接近二本线的考生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复读。

    小萌是山东潍坊的一位考生,今年已是第二次参加高考,490多分的成绩与当地539分的本科线还有一段距离,8月初他又回到学校继续他的“高五”。他说:“上大学是我的梦想,也是父母对我的期望,我不想读高职。”

    小萌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我们这里,高中毕业只要参加了高考就能上高职。一些分数稍高的都觉得如果读高职太可惜,不如在高考中再赌一把。只有那些分数很低,又对自己考大学没有信心的同学才会去读高职。”小萌说。

    此类情况在全国各地的考生中普遍存在。对此,各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表示理解,他们认为,“一些学生对高职教育的了解还不充分,认识上需要提高”。薛红启说:“复读一年、两年,对人才来说是一种浪费,对社会也是一种压力。考生和家长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要复读就要充分考虑,一年后能不能考上本科,同时对这一年的成本要有充分估计,包括财力成本、身体成本和时间成本,现在晚一年就业就会影响很大。”

    刘亚南则建议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他说:“高职教育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优势,与就业更近一些,高职毕业生一样可以成大才、成大器;本科教育也有自身的缺陷,近几年也逐渐暴露出来。”同时刘亚南坦言,在招生过程中“个别同类院校宣传不太规范”,一些高职招生单位的姿态也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

    现在一些高职学校因为招不够学生而降低招生要求,交钱就能上,使考生及家长对高职的评价不高,损害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济南一位考生家长对记者说,一些高职招生单位生拉硬扯,就像房产公司一样,让他十分反感。

    原就读于青州民族中专的小伟(化名)中途退学,工作两年后却收到了多家高职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还有一些高职学校不停地给他家打电话,他十分烦恼。小伟说,工作一段时间后,虽然深感学历的重要性,有深造的愿望,但“这样无原则、无要求的学校不敢去,也不想去”。

    对此,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职招生人员说:“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放心,这一方面与社会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个别高职学校只顾眼前利益、坑蒙拐骗学生也有关系。只有规范好高职教育市场,职教事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