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9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经济
首个《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发布
高房价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
2007-09-12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记者郭永刚)中国城市论坛2007北京峰会今天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显示,我国四大直辖市排名居前,但从单项指标看,这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也存在一个“软肋”——在宜居指标方面得分都比较低,特别是置业成本的得分均为负数。四大直辖市的问题,也是正在发展中的许多中国其他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说,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中国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如何在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方面实现突破,是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

    报告首创“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指数”,以“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五大指标体系,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青岛、成都、宁波和苏州。另外两个直辖市天津、重庆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21位。

    排名结果显示,在“宜商”指标方面,四大直辖市在所有城市中的优势最为明显,其平均得分达到8.028。分城市看,上海以12.244位居首位,北京10.183位居次席,重庆、天津尾随其后。

    “宜学”指标是四大直辖市优势比较明显的第二大方面。该指标不仅仅反映一个城市为市民提供良好完善的成长环境,更是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城市人文环境的好坏。上海、北京的指标得分均在11分以上,领先比例很大。

    “宜业”和“宜游”两大指标中,北京的表现比较抢眼,均居四大直辖市首位。“宜业”方面,上海、天津、重庆分别居第二位至第四位。而“宜游”方面,重庆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

    但“宜居”指标则成了包括四大直辖市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连玉明说,一个城市,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首先应该满足人居住的需要。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获得了不少诸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上则遇到了最大的难点。

    连玉明以北京为例说,虽然北京被评为最“宜业”和最“宜游”城市,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设方面则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等,使宜居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软肋。

    对于“宜居”,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其中一种标准提出,城市人均拥有水资源达到1200立方米才能算宜居。但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300立方米。不仅如此,北京正面对严峻的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根据最新统计,北京目前常住人口达到1530万人,而北京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600万人。

    “可以说,宜居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的真正挑战,是一个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演变的历史过程。”连玉明说。

    房价上涨较快,已经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两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它也是包括四大直辖市在内的中国城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某房地产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5%的投票网民认为北京越来越不宜居,84%的网民认为房价高涨是影响宜居的重要原因,近60%的网民认为在高房价压力下很难做到宜居。

    从排行榜看,城市品牌价值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宜居指数为负,而10个城市的置业成本均为负,其中置业成本最高的5个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苏州、北京和杭州。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8月中旬联合发布的二季度房价指数,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二季度同比上涨6.3%,其中平均涨幅排在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14.3%)、北海(12.5%)和北京(9.5%)。

    与去年同期相比,7月上海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1%。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二手住宅价格同环比均上涨2.3%。虽然涨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3个数据都比上个月有了明显提升。

    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7月下旬发布的消息称,北京五环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过万元,房价连创新高。8000元的销售均价曾是去年京城的主流销售产品,而如今在五环内已经面临“绝迹”。杭州7月二手房成交均价首次突破万元大关,8月则继续站在万元以上,似乎彻底宣布“万元房”时代的来临。

    连玉明表示,房价持续上涨将增加企业的商务成本和个人的居住成本。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企业从城市优良的商务环境中得到的好处赶不上商务成本的支出,企业就要考虑搬到商务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个人也可能依据同样的原理搬离该城市。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房价上涨较快,已经不同程度影响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