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9月1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校园周刊
贫困生:校园充溢着暖暖温情
2007-09-13
    

    金色的九月,又一批新生迈进了大学的校门。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一改往日的愁容,带着欣喜、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如期报到。

    是党的助学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灿烂的笑容。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我国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校园内充溢着暖暖温情。各个学校已经做好迎新准备,让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学生社团纷纷打出旗帜,要用热情的双手帮助贫困生尽快度过大学新生活的适应期。

    “是政府的助学政策,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使我们能安心地求学成才!”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听到了受助学子发自肺腑的心声。——编者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已经交了的学费又被退了回来”

    本报记者 李新玲

    保险系大一新生王船强交了学费后,发现自己只剩下210元钱了,再交纳其他的费用已经不够,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细心的辅导员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询问了王船强的情况后,辅导员老师经过协调,让他重新走入学的“绿色通道”,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王船强说,“我已经交了学费,又被‘退’了回来,自己感到很高兴”。

    王船强来自山东临沂郯城,父亲是村里诊所的医生,每月工资五六百块钱,母亲是农民,每天在地里干农活。得知他在今年以全校第二名的高分考入对外经贸大学时,全家高兴之外就是为学费发愁。王船强的哥哥刚刚本科毕业,今年进入浙江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本科四年的学费也是靠国家助学贷款交上的。如今王船强考上了大学,家里供两个孩子读书实在困难。

    王船强的哥哥很了解大学贫困生资助情况,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来报到之前,父母还是把家里和亲戚凑起来的6000多元学费和住宿费存到了王船强的卡里。

    “我没有想到,学校还会让我重新办理助学贷款,原来我还以为第一年不能办呢。”王船强说,还有一个没想到是,学校想得太周到了。走“绿色通道”,他领了一个新生大礼包,里面U盘、电话卡、书包、笔记本,日常的学习用品一应俱全。学校还发了500块钱,作为刚入学时的生活费。

    像王船强这样因为不太了解入学程序,没有走绿色通道的“隐形”贫困生,对外经贸大学今年“挖掘”出五六个。

    来自辽宁的周静就是其中之一。周静是沈阳东北育才学校宏志班的学生,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妹妹。因为没有搞清楚走“绿色通道”的程序,周静来报到时,先把家里凑起来的学费交上了,可是在填表申请助学贷款时,发现了矛盾之处。

    辅导员曹亚红老师发现她填表时非常犹豫,主动问清了她的情况,帮她把学费“要”了回来。因为“要”得特别顺利,曹老师对周静说:“你是个特例。”

    “这种特例是我们今年做好贫困新生入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周波说,除了在新生入学前寄送“绿色通道”说明、开通咨询电话、发放特别路费等传统做法,今年学校还拨款5万元,让走“绿色通道”的每个新生都能拿到500元作为临时补助。另外,发现“隐形贫困”也是今年的一个重点工作。

    周波说,根据往年的经验,有一些新生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总觉得借钱贷款是件丢人的事,这种情况在农村家庭比较常见。这些学生的家庭会想办法把学费凑齐,但是入校后生活费有时都没有着落。大一的新生刚刚入校,缺乏外出勤工俭学或是做家教的能力,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又很强,因此有些学生困难很多。“我们就动员辅导员、同学主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学期还将主要为低年级贫困生提供500多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基本能满足贫困生的需要。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

    “我要加入贫困生创业团队”

    本报记者 李新玲

    刚刚入学的河北工业大学一年级新生邹红弟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加入“学子源勤工助学中心”,这是她就读的化工学院的一个贫困生校园创业团队,今年6月通过了校学生处的评审,得到了两万元的资助。

    从河北沧州考入河北工大的邹红弟来自农村,虽然入学时把学费交上了,但她知道家里能拿出这些钱已经很不容易,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在上大学时勤工助学,争取自己解决生活费。

    辅导员老师在给大家介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时,由贫困生组成的一些创业团队打动了邹红弟:“他们的创意特别好,我希望能够加入,一是锻炼自己,二是能够自食其力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上半年,河北工业大学学生处组织了“感动工大”贫困生校园创业项目评选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在谈到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时,学生处处长崔树军说,目前贫困生比例不断增加,河北工大贫困生比例已超过10%,如何改变贫困生助学方式,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如何让贫困生在诚实劳动、诚信经营中,在为他人服务中学习做好人,做好事,成为学校的一个重点工作。学校经过讨论确定下来的工作思路是,倡导、支持、扶助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立足于校园服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于是学校要求参加“感动工大”活动评选的项目要具备智力型特点,要结合所学专业,要有可操作性,尽量利用校内外现有资源,以规避经营风险。同时,还特别要求团队成员要形成梯队。每个项目的组成人员要涉及不同的年级,新学年开学时要吸纳一定量的新生参与。

    崔树军说:“这是为了保证项目开展的可持续性,给更多贫困生锻炼的机会。”

    经过公开评审,知心公司、大学生旅行通讯社、手机项目、文印中心、学子源勤工助学中心、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节能中心等六个项目获得了通过。

    邹红弟中意的“学子源”创业团队的创意是,计划在校内建立一个读者服务中心,不仅为师生提供报刊、电话卡、小食品等商品,还可作为考研辅导班、英语四六级辅导班、小语种班、计算机等级考试班的报名点。

    确定建立一个这样的服务中心,创业团队的成员们在校内外经过了一番认真的调研。他们发现,学校周围的报刊亭所售杂志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种类较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差,校内原来的一个小书店的书价又太高。团队的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市场空间和服务的优势,也充分地考虑了风险及对策。

    虽然邹红弟现在还在军训,但她已经密切注意“学子源”,向辅导员咨询了许多情况,她希望在团队纳新的时候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来自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在绿色通道前,我悬着的心放下了”

    本报记者 韩俊杰 通讯员 焦红强

    一个人背着行李,站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门前,新生小龙心里忐忑不安。

    小龙出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困县的偏僻农村,家境贫寒。他母亲去年因病去世,他与父亲两人生活非常困难。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心里喜忧参半。

    “为母亲看病已经让家里欠了很多钱,学费的事我就根本不敢给家里提。”小龙说。为了不让父亲着急,他拿着学校录取通知书内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把上面的内容一句句地念给不识字的父亲听。

    “爹你放心,到学校后我肯定能贷款交学费!”小龙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安慰父亲,但那时他的心里也并不踏实。8月8日一早,小龙带着父亲从亲戚家借来的1000元钱匆匆地上了路。

    “直到站在学校的门口时,我心里还有点七上八下。可是从走到学院新生‘绿色通道’前的那一刻起,我悬着的心开始慢慢放下了。”小龙说。辅导员在简单听了他的介绍之后,带他去找系里的领导。小龙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困难情况,并出示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经过审核,小龙领到了一张“贫困学生缓交学费承诺书”。之后,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他就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坐到了自己宿舍的床上。

    “办好整个入学手续,我总共交了600块钱,主要是课本、保险等费用。”一边整理自己的床铺,小龙一边说,“学校说其他的费用都先缓交,等10月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后再补齐。我手上现在还有400块钱,一两个月吃饭应该没问题了。辅导员刚才跟我说了,从下个月起,学校就可以给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学校整理实验室,每月能挣200多块。我再想点别的办法,以后的生活费应该没问题。”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公立高等职业院校,位于河南开封,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在该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该院今年已经报到的4700多名新生中,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有700多人。经过审核,10月份这些学生都将顺利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学院还将发放新生困难补助。学院今年还有10个免除全部学费的名额,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救助。该院从2000年启动助学贷款以来,到2006年为止已经办理国家助学贷款6764人次。

    就在帮助小龙办理报到手续的学长中,也有和小龙家境相似的困难学生。与新生的“绿色通道”相比,他们新学期开学的程序就更加简便。

    2006级的学生小伟是个孤儿,去年他刚入学时,身上总共只有邻居给的200元钱。当时他考虑的就是,如果学校不让上,他回头就去找工作。后来,他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入学,大一的学费是用国家助学贷款交上的,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和寒假打工,又让他的生活费用有了着落。

    在帮助小龙办理入学手续的时候,小伟告诉小龙,他大二学年的助学贷款已经获得批准,学费已经解决了。另外,今年暑假,参加学院组织的暑假顶岗实习,在一个大公司里干了两个月,不仅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不少东西,还挣了1500多元。这些钱,再加上学院给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他二年级一年的生活费也不用愁了。一番话下来,小龙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有了信心。

    在小龙收到的入学材料中,有一份该校往届贫困学生提前还贷的资料。这里面,有位刚刚毕业的名叫小雷的学长,也让小龙感到振奋。

    2004年的9月,家境贫困的小雷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入校后,小雷努力学习,总成绩一直名列年级的前茅,连续两次荣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和两次学校三等奖学金。在保证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他勤工助学,担任学院“就业者协会”组织部部长,积极配合老师工作。2005年,小雷荣获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所写报告获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

    小雷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这些助学贷款,对于我这个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来说,别说是顺利完成学业了,连大学的校门都进不了。助学贷款就像是一座桥梁,它连接的是像我们一样的贫困大学生和大学校园。我们讲‘诚信’,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是当代的大学生,当然更有这样的素质和觉悟。”

    据学校介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才两个月的小雷,把他在学校获得的四次奖学金的奖金3000元、勤工助学挣的钱、毕业实习工资3000元和参加工作后的两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等凑在一起,共1万元,提前把助学贷款给还清了。他说:“学校给予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这样做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让更多贫困的学弟、学妹们有学上,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诚信还贷是我们的一种责任。”

    据记者了解,在河南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含国家励志奖学金)、困难补助、费用减免、“绿色通道”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面。在助学贷款办下来之前,学校的“绿色通道”现场办理家庭特别困难学生的入学报到手续,决不让一名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学。此外,河南团组织的“希望工程”大学圆梦行动和省慈善总会“欢乐新农村”爱心助学行动等,都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作者注:文中贫困生均为化名)

    ——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

    “感觉心里暖暖的”

    本报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朝鲁

    何米芳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6级的学生,家在农村,姐弟3人都在上大学,每年3个人近两万元的学费成了她家里最大的负担。

    2006年11月,一份医疗保险单和缴费收据发到了何米芳的手里,保单上清楚地写着她的名字。何米芳很纳闷,自己没交过保险费,何来的保单和收据?老师告诉她,这是学校出钱替她买的保险。

    何米芳高中毕业那年没有考上大学,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就不打算继续读书了。疼爱她的父母说,“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待在家里?”经过补习考上大学后,何米芳知道家里困难,抱着“不能贷款就不上学”的想法来到了学校。学校老师的话让她心里踏实下来:“不要担心,肯定可以上学,学校会帮你贷款的。”

    贷款解决了学费的问题,但是对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她来说,“保险费就不打算交了”。何米芳说,“自己是个女孩子,又不会像男孩子那样乱跑乱逛,估计也不会出什么事,不交保险费可以省200元。”

    “学校替我交了保险费,虽然数目不是很多,但感觉心里暖暖的。”何米芳说。

    记者在内蒙古高校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组织和社团中贫困生很少。“他们往往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学习上,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一位高校学生会的干部说。

    一位贫困生坦言,他们实际上很想参加一些活动,也知道参加活动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但觉得低人一等的心理束缚了自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处助学办公室副主任高常福认为,让困难大学生从心里感觉到关怀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该校学生处在今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贫困学生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2%。

    “去年有很多学生到毕业还没交清学费,我们就实行‘一补一拽’的办法。”高常福说,“一补一拽”就是学校补贴一部分,引导学生交上余下的一部分。2006年仅此一项,学校就补贴贫困学生19.3万元。“有时候贫困大学生更看重自己是否受到关注。”高常福说。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

    “我不再畏惧贫困了”

    实习生 陈振云 本报记者 李健

    来自浙江衢州农村的贫困生齐成红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因为早就了解了“绿色通道”政策,顺利地拨通了中国农大的电话号码。放下电话,齐成红说,“我不再畏惧贫困了”,背着行李来到中国农大,申请了助学贷款,顺利入学。

    中国农业大学负责“绿色通道”的老师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知道“绿色通道”的新生比往年多了许多,这得益于今年暑假学校推行的社会实践与宣讲助学政策相结合的新办法。

    7月27日,中国农大工学院2004级学生袁泽文和5名同学一道,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到山西长治市,随后从长治乘汽车到百尺镇,又走了10里山路,7月28日傍晚到了百尺镇葫芦沟村。袁泽文和同学们向村里的高中生、村干部宣讲了国家助学新政策。袁泽文说:“农村知道这方面政策的人比较少。”牛慧是葫芦沟村的高三应届毕业生。她向袁泽文说起了自己的心事:一是怕考不上大学,二是怕考上家里供不起。袁泽文向牛慧详细解说了国家助学的新政策,还结合自己学校的例子,告诉牛慧怎么申请助学贷款,怎么走“绿色通道”。一直担心学费的牛慧一家人听了,心里踏实多了。

    今年暑假,中国农大5000多名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足迹遍布各省区的山乡村寨。每个学生都带有一份特别的小册子——《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接受过资助,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面对面地向农村困难家庭讲解国家助学新政策。

    中国农大党委副书记秦世成说,今年暑期把社会实践与宣讲助学政策结合起来,不仅让贫困家庭了解国家的好政策,使新生不再为学费发愁、为筹款奔波,同时也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从被动的受益者转变为主动的宣传者,成为国家助学新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9月2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07级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情况通报会,学校在认真开展以“奖、贷、勤、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逐步建立“经济、学业、就业、精神”四个方面相互结合、协同推进的学生资助体系。

    ——对存在特殊经济困难的2007级新生,解决入学旅费的困难。截至目前,已有14名新生由学校购买火车票顺利来到学校报到。

    ——入学时向经济困难的新生发一张500元的餐卡(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比往年增加200元)、一套爱心被褥、一张面值50元的电话卡。

    ——2007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要准确掌握本班经济困难生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学校政策开展各种资助工作。对于已经确认的经济困难生,学校将为其配备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

    ——学校按新生总数的10%配备专门的“绿色通道”迎新志愿者,现场设立两部“平安电话”,让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及时向家人报平安,现场设立休息区,为经济困难新生及其亲属提供茶点等服务。

    据统计,中国农大14000多名本科生中,月均生活消费在300元以下的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8%左右,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比例约10个百分点。今年7月,国家助学新政策颁布后,学校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强调“经济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贫困”,鼓励学生自强、自尊、自立。

    这种关爱,在入学时还仅仅是开始。

    新生申冬冬了解到,学校将帮助贫困生提高外语口语和计算机使用能力,专门指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1+1”帮扶,在毕业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并资助求职经费。

    每一名班主任也被要求对贫困生给予格外关注。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专业2006级班主任何志勇,通过一对一的谈心,发现班里有6名贫困生没有走“绿色通道”,及时帮助他们获得了助学贷款。

    中国农大每年有两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就业部门的统计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连续多年就业签约比例高于全校毕业生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进入同学论坛-->>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