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转学时,除了学生本人之外,父母也有责任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适应力,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心理适应性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孩子们很少有适应新环境的经验,每次进入新环境都是一次危机体验。危机意味着“危险”与“机会”并存,如果对新环境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则是调整、完善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机会。遗憾的是,父母和学生本人多是忽略了进入新环境前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使新环境“危险”的成分倍增。
转学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拐点,父母在此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三点:
第一,选择学校大有学问。转学是很复杂的事,父母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选择一个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匹配的学校,并且多走访一些有过这种经历的学生,听一听他们的感觉。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重点校的教育资源丰富,父母想方设法将孩子转进这样的学校,实现“望子成龙”。但并不是进入重点校就充分享受到这些资源了,有一部分孩子是不适合做“凤尾”的——
首先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一名本应上高三的山东学生,来心航路时已经将近两年不能上学了,高一下学期,父亲未征得孩子同意,将其转入重点学校借读,被老师漠视,遭同学排斥,无论如何努力,成绩永远是班里最后几名。持久的挫败感使他丧失学习兴趣,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状态,甚至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其次是“成就紧张”过强而学习方法落后,又不善于借鉴别人好方法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新环境的。当他面对一下子加大了密度和难度的学业,会感到无所适从,最后进入得过且过的恶性循环。
第二,新环境的心理准备。选定学校之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尽力思考将面临的困难,从学习基础、人际交往、自信心等方面,同时陪伴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进入新环境之后,父母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心理后盾。孩子进入新环境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父母此时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和效果,因此要抱有认同、接纳和陪伴的观念。进入新环境,孩子还没有建立起群体归属感,情绪经常处于波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无法定位而焦躁,父母此时一个理解的动作和会心的眼神都会使孩子浮躁的心宁静下来。
接纳孩子的情绪,更要接纳他在新环境中的地位,不断调整心理期待。大量对新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都是因为父母不能适时调整期待水平而使孩子紧张感加重。尤其是孩子进入更高水平的学校,心理落差已经很大了,如果父母还用原来的名次要求孩子,则使孩子反感,甚至阻隔了亲子之间沟通的管路,使孩子更加孤立无助。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陪伴者和同行者,要不断调节自己在亲子关系间的作用,给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力量。同时父母还要做师生关系的协调者,优化孩子的心理环境。
提到教师,这是一个用生命感染生命的职业。教师每年都会送走老学生,迎来新学生,所以一切都已经不新鲜,一切都已经程序化。但我们永远不能忽略的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将他们引上成功之路;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让学生的生命之花黯淡。尤其转学,这是学生内心最为脆弱的阶段,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全新的自我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要帮助新转来的学生认识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明确地加以强调,避免他们犯错误。而一旦学生真的犯了错误,要耐心查明原因,可以通过谈话、家访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样态,给他们切实的教育和帮助。
刚转学进入的学生,都会比较敏感,所以老师的态度、语言甚至非语言信息都会被及时捕捉,并快速加工分析。因此老师对新学生从细微处的关注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关注包括:帮助学生发展更正向的自我概念、承担更大的自我责任,形成更积极的自我指导与自我接纳方式,更具弹性,具有为自己作决定的能力,对问题处理过程更敏感,更信任自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