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9月23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春热线
自杀预防:事关生死的心理救助
2007-09-23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
    

    编前:

    2007年9月10日,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贯穿终生的自杀预防”。

    从今年5月8日到16日,短短9天时间,仅在北京市范围内,就有5名在校大学生相继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已成为我国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

    对于身处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成长中遇到的彷徨、困惑该如何排解?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又该怎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寻找人生意义?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活”和“该怎样活”

    在一长串自杀学生的名单中,一个女生显得尤其引人注目,原因之一就是她在学校BBS上留下了遗言:“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是的,比起任何一个还要忍受饥饿、干渴、瘟疫的同龄人,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这是相对的,20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希望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

    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不快乐”甚至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不同年级的学生遇到的主要困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学生面临的首先是生活环境的适应,宿舍关系的处理,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大学学习方法的适应,经济问题,生活自理,自我认识和接纳等;大二时,除了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学习之外,一部分人还可能面临恋爱问题;到了大三,许多人开始“自我寻找”,也就是自己未来的定向问题——是该考研、该出国,还是该工作?进入大四,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会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应对——考研的人要复习功课,找工作的人要准备简历和寻找相关信息,要出国的人则必须准备外语等等,当然还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以及给校园爱情一个或喜或悲的结尾。

    从已有的案例来看,学业压力、就业困难、感情坎坷、遇到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是导致大学生“不快乐”的重要原因。除了这类很具体的问题外,许多由“青春病”——如自卑、人生目标不明确、社交紧张、完美主义和情绪波动大——引发的困扰,则很少引起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这类成长问题给学生造成的困扰往往更严重。

    在自杀干预中人们发现,很多时候,年轻人自杀不是因为他想死,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活”和“该怎样活”。看起来,这类有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太虚无缥缈了,可这恰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青年学生在自我认识和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充满了挣扎,但他们却很少能从学校和家庭获得有效帮助。

    很多学科都在讨论人“为什么活”和“该怎样活”的问题,其中最直接、最贴近学生的就是心理学了。心理学知识是帮助人们“识心和养心”的,其科普课程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并做出符合主客观条件的人生规划。一个人的生命有了意义,其过程中的艰难甚至苦难就都变成可以克服的困难了。

    反观当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孩子从小学、中学进入大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校只向学生提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心理素质的相关教育。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一般情况下只能自己扛,或者向同样不知所措的伙伴寻求帮助。长此以往,本来比较简单的心理问题就很可能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考虑把一些心理学的科普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至于大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可能对我们认识自己、认知生命提供一个崭新的、敏锐的视角。

    家长的最大失误在于,以为孩子上了大学就不用管了

    需要强调的是,在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中,家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去年9月开学时,我曾经请学校学生部的领导帮助组织活动,给新生家长讲一些有关大学生活与学习适应方面的知识,以便他们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可当院系领导在家长会上做完报告之后,告知家长还有个心理讲座时,立刻有一半以上的人起身离场。我事后了解到,那些家长退场时的想法是:我们家孩子没有心理问题,我不需要听这种讲座!

    我曾接待过不止一位大学生家长,他们在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后,不约而同地说这样一句话: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以为孩子上大学后就可以不用管了。这是最大的教训!

    家长通常有几个误区,一是认为,孩子上大学后就是大人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可以不用再管了。殊不知,上大学的孩子仍然非常需要家长的关注。现在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大了不肯跟自己说话,说了也没有用,因此也就不说。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家长说的绝大多数话,孩子都听进去了,他不回应甚至反驳,只是他想证明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如果家长因此放弃了与孩子交流,就会错失很多了解和教育孩子的机会。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实在太不称职,孩子对父母完全丧失信心,那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些家长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对上了大学的孩子进行教育时,总感觉底气不足,这其实又是一个误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是两回事,做家长的可能在某些具体知识方面不如孩子,但有些东西是不可能被超越的,比如生活的阅历。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资源,只有他们才能以最无保留的、最无私的方式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更何况,不论知识水平高低,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这本身已经凝聚了非常多的生活智慧、生命力和能力。

    另外一类家长事业有成,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更多时间是花在工作上。这些父母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时候对孩子而言,家长的关心要比物质丰富更重要。

    多数自杀可以预防,及时发现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

    事实上,绝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在做出自杀决定之前肯定会有很多挣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只有少数的自杀事件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大多数自杀者都会公开表明自己的自杀意图。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征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一个生命。

    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学校需要做到的是加大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使这部分老师掌握“自杀倾向”的基本鉴别力。比如,了解自杀前可能有的征兆包括:出现过自杀未遂的情况;说过要自杀;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的主题;讨论自己现有的自杀工具;有条理地安排后事;直接说“我希望我已经死了”,“我再不想活了”或间接表示出类似“现在没人能帮得了我”,“我再也受不了了”等话语。

    有自杀倾向的人最主要的情绪体验是“孤独无助”,因此,在具体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时,老师要做的是:第一,不做任何评判地耐心倾听。这可以帮助倾诉者彻底宣泄痛苦,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深切的陪伴、关心、接纳和温暖。第二,在说服过程中,避免激活对方的逆反心理。具体做法是,和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自杀以及打算怎样自杀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要他放弃自杀。第三,了解学生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扰。大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自认为走投无路时,往往会把自杀当做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因此,了解导致他们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把他们引导到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上,有助于打消这种念头。第四,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有了具体的自杀计划,这对评估自杀风险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五,要迅速调动其周围的资源,如班主任、舍友和同学,全程陪伴,直到家长和专业人员赶到。

    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真正的自杀干预(阻止当事人此时此地正在进行的自杀行为)是要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去做的,而普通老师能够做的只是自杀预防,否则很可能对普通老师造成创伤。现在,有的学校开始在学生中实施心理委员的设置,这是需要商榷的。我们的学校不应该让学生来承担连非专业老师都无法承担的工作,这对学生来说非常不安全。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了事,就会成为那个心理委员终身的梦魇。在人的问题上最基本的底线是:要无伤害或者把可能会有的伤害降到最低。而这种让学生做心理委员、要学生承担初级预防工作的事,事实上是有可能制造伤害的。

    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杀问题不是产生于大学,而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负面情绪在大学阶段的总爆发而已。如果要追根溯源,谈高校预防心理疾病和自杀就要从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幼儿园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中找原因。只以离大学阶段最近的填报高考志愿为例,如果家长、中学老师和社会氛围不片面强调“名校情结”,如果家长和老师懂得尊重孩子,懂得引导孩子自己选择专业,懂得在孩子选择专业时要以兴趣和能力为参照而不是一味追赶潮流,那么大学中因为厌学、因为不喜欢甚至痛恨自己的专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少很多,因为这种痛苦而退学、休学甚至想要弃世的人数就会下降,能够享受大学生活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