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0月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综合新闻
道德楷模 文明风尚
点燃希望
——老红军刘月生夫妇助学建校历程
2007-10-02
    91岁的军委工程兵原副政委刘月生和他的老伴、84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王世昌,通过引资、捐资,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顺平县建成了一所当地硬件设施最好的完全中学。

    两位老人因此而感动了中国。

    2007年9月,他们当选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刘月生,湖南茶陵人,9岁为红军工作,13岁参加红军,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王世昌,河北省完县(现顺平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离休前在原机械工业部工作。两人结婚63年,从硝烟中一路走来。

    1938年,完县常庄及附近村民200余人遭到了日本军队惨无人道的屠杀。整个村子被烧得只剩下了半间牛棚。

    1988年6月,在两位老人的多方奔走下,顺平县抗日烈士死难乡亲纪念碑落成。纪念碑落成后,两位老人又计划在常庄修建一所学校。

    当时,两位老人每月的退休金有1000多元,自己投钱建学校几乎不可能。

    在老人的奔走下,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一批建校资金——由香港梁洁华捐助的58万元终于到位了。刘月生老人还破例走了一回后门,请工程兵部队的工程师免费设计出了学校的图纸。

    为了把投资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年过七旬的王世昌老人天天蹲在工地上,连碎砖头都要拣起来铺成路,包装袋则收起来卖钱。

    由于资金有限,修建学校的工程只能分期进行。两位老人为此耗尽了心血。

    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电话说老伴心脏病突发。她赶回北京,在医院里陪了三天三夜。刘月生知道她的心思不在北京,对她说:“快忙你的去吧!我这没有事儿。”王世昌当天就回到了工地上。

    10多年来,王世昌没有吃过学校的一顿饭。在县里的招待所吃了一碗面条,她还交了10元钱饭费。

    刘月生和王世昌老人还让学电脑出身的孙子自费来到学校,为学校新建成的微机室安装电脑,特意交代:“不准吃学校的饭。”

    1995年,“梁洁华希望学校”第一期工程竣工,并招收第一批学生。学校建筑面积达2063.62平方米,可容纳18个教学班开展9年一贯制教学。

    2003年,由两位老人募捐60万元扩建的高中部竣工,同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

    在只有30万人口的顺平县,这所希望中学的建成,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时间提前了两年。

    从修建学校那一天起,两位老人共募集资金280万元,捐助资金20万元。

    此外,老两口还对口资助了3名小学生和1名大专生。当从报纸上看到北京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交不起房租的消息后,两位老人第二天就通过报社联系到学校,又捐出了3万元,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新华社记者 黎云 程义峰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