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的精神需求、经济收入和时间上的许可三者结合,旅游自然成为度过长假的主要方式,旅游市场也不断升温。“旅游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论具体选择哪种实现途径,人们渴望的都是能得到一种满足感。”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杜炜认为,当人们的假期都集中在长假时,期待和现实就不免要产生矛盾。针对矛盾,社会各界对是否取消黄金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如今在黄金周安排出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假如黄金周长假被取消或调整,会对人们产生哪些影响?除了旅游,黄金周还有哪些价值也值得关注呢?
如果黄金周被取消,杜副教授认为对于旅游愿望一般或者是一些短途游的游客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旅游愿望特别强烈的人,尤其是想进行长途旅游或出境游的人来说,影响就会比较大。同时,“五一”和“十一”期间气候宜人,这也是人们普遍选择这个时间出游的原因。对于多数平常上班的人来说,生活比较平稳,大家也希望能有点变化,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要是没有长假,他们就很难有机会调节生活了。”
面对黄金周带来的弊端,调整似乎势在必行。杜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要考虑旅游接待地的供给能力,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才会减少加价、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消费者的休假权利,没有必要搞一刀切,可以多种休假方式灵活结合。“回避高峰”的建议虽好,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实施起来不太现实。
“解决这个困境,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采取带薪休假制度,而对于这个制度,实施是关键。”在杜副教授看来,很多方面要走在前列,比如说要把相应的法律条款建立起来,切实保障人们的权利,在大的法律框架下也应健全各种细节,考虑到情况的多样性,使制度可以更合理、公平。“带薪休假制度虽然理想,但实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宁可先等一等,把配套工作都做好了,再开始施行也不晚。在目前的状况下,还坚持一定要出游,或者盲目施行改革都是不够理智的做法。”
在我国最初施行长假政策的时候,政府是想借此机会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除了经济方面的价值,长假也带给了我们在人文方面的价值增值。”杜炜说,“旅游可以让人们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长假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和朋友、家人聚会。多关注自身和周围人,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