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思想者
答疑释惑
股指期货助推基金价值投资
2007-11-11
■吴学安
    编辑同志:

    日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中国股指期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股指期货产品的时机正日趋成熟。随着股指期货推出的临近,一些人担心股指期货推出后股市会大跌。请问是这样吗?

    读者 季敏白

    实际上股指期货的推出从长期来看,给股市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制度上的保证,因为股指期货的功能是规避一个系统性的风险。从短期来看,它涨跌都有可能。在股指期货的两个月仿真交易实战中,大约95%的散户都在亏损。这对散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预警信号,现在基金的态度也十分谨慎。

    中国股市市值已在25万多亿元,在世界上位居第四位,这与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位次相同,中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国资本市场的突出特点是“新兴加转轨”:发展时间短,成熟度不够,存在一系列基础制度和市场要素的缺失,需要通过持续改革和发展来优化市场结构和完善市场的功能。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还为市场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增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公募基金作为中国A股市场的最大机构投资者,其规模也在不断上升,目前中国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所占流通市值比例已达35%,高于美国共同基金27%的比例。机构投资者占市场比重如此大的后果之一,就是基金高度同质化与基金平均收益率落后于指数。有数据表明,美国共同基金的历史平均业绩绝大部分落后于同期指数,这也是指数化投资越来越流行的原因。共同基金平均收益落后于指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在美国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除了共同基金外还有规模庞大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机构投资者比重越大,他们的平均收益必然与市场平均水平越接近,加上交易成本后,基金的平均收益落后于指数就不足为奇了。

    回过头来,看看国内资本市场,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类似的困惑,如2007年第三季度,跑赢沪深300指数的非指数型基金只有一只,更让投资者感到迷茫的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基金的净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结构并没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并没有真正能够抵御市场短期波动的基金品种。而海外其他成熟的资本市场,基金产品结构就丰富得多,如在美国,既有年投资回报率超过30%的对冲基金,也有以管理退休金为主的低风险的共同基金。

    国内基金业的“软肋”是换手率畸高。有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基金平均换手率为253.73%;2003年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换手率为343.42%;而2004年这一数据增长到392.52%。个别基金换手率竟然超过10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基金的年度换手率是世界罕见的,频繁的短线交易与基金长期投资理念相去甚远,且加大了基金持有人的成本,基金频繁交易所产生的巨额费用最终由持有人来承担,最终损害的是持有人的利益。

    应该说,造成基金换手率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到目前为止,中国A股市场仍缺乏真正的规避系统风险的投资工具。基金在排名、持有人各方压力下,预感市场将发生系统风险时,只能大肆抛出股票,锁定利润,规避短期风险。而风波之后要再买回之前的股票存在很大难度,许多经过精心研究的绩优股票就此放弃,只能构建新的投资组合。

    股指期货推出之后,这一现象将得到改观。股指期货为市场提供风险对冲的工具,改变长期以来沪深股市单边市格局。当基金感觉风险要来临的时候,不必再抛出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只需卖出与股票组合相当的股指期货合约。这样,当系统风险发生时,虽然股票组合发生了较大的亏损,但可以从期货市场中获取利润,且盈亏基本相互抵消,基金净值可以基本维持不变。一旦股票市场局面稳定下来,再将期货合约平仓了结,让股票组合继续成长,投资利润继续自行奔跑。由此,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可以很好地贯彻其价值投资理念,研究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价值。而且,由于期货市场具有的对信息反应灵敏、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交易成本小等特点,基金利用股指期货规避系统风险将非常方便有效,从而能够为基金持有人带来更好的收益。

    股指期货推出的另一个“利好”就是可以使得A股市场出现真正不同风格的投资基金,使得投资者更清晰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股指期货是风险交换的工具,不同基金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设定自己的股指期货的持仓比例以及方向,通过在股指期货市场交换风险,基金的风险收益曲线就会有较大的区别,投资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从而实现优秀基金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双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