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系列报道
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背后的含义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谈高职就业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一个百分点不多啊!”社会上不少认为高职就业难的声音对此不以为然。
“我来解释一下这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什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9月1日的统计数据)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因为毕业生人数在增加,这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离校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万到30万人。而在一些地方,情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初次就业率水平,2006年这一数据是6个省份。
高职院校就业率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量是怎么来的呢?这位负责人分析有五点原因。
首先,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拉动的结果。对于高校来说,培养人才应该是根本任务。培养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而需要也有急需和长远的需求之分,有潜在的需要和现实的需要的不同,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就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和迫切需求。高职的定位就是培养在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上的一线人才。社会需要这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文化训练的人才。从这几年高职初次就业率排名前20名的专业来看,制造和服务业尤其需要高职高专人才。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定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是新生事物。怎样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强调学校的合理定位,强调办学特色,强调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倡导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这几年大力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等,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训练。这项改革已经见到可喜成效。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新生事物在改革和摸索中前进,慢慢找准了感觉,并渐入佳境。
第三是高职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加强。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相对激烈一些,而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的招生质量,这对所有的高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近年来无论主管部门还是高职学校,大家都在努力做好就业这篇文章。在教育部提出指导服务“三到位、四化”方面,各地主管部门在政策导向、宏观指导、督促检查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大批的高职院校积极作为,普遍加强了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了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了信息服务工作(90%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校园就业网)。非但如此,高职学校的书记、校长们还纷纷带头出去跑市场,跑“销路”,落实“一把手”工程。
第四是高职学生择业预期弹性较大。这位负责人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是清晰的,关于这一点,高职毕业生心中是清楚的。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高职学生既可以从事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也可以接受很多一般性的、基础性的岗位工作,既可以在初次就业时积极寻求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也不拒绝先从灵活就业起步,逐渐积累工作经验,徐图新的发展机会。高职毕业生当然很在意收入问题,但是他们中很多人也可以不太要求起薪的水平。这个“择业预期弹性较大”,也为高职毕业生赢得了很多就业的空间。
最后,这位负责人表示,总的来说,各级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实行积极的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开辟渠道空间,积极组织开展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都开始惠及广大高职毕业生就业。以基层就业为例,这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就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很多具体项目,加大了引导和鼓励的力度。高职毕业生不仅从政策上、制度上得益,还大量地参加各类项目、走进中小民营企业,开辟了新的就业前景。
高职教育有广阔发展前景,广大高职毕业生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请社会上不要对高职就业有误解,一说高职就业难就以为所有的高职就业都难,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有难度。”这位负责人呼吁。他说,这几年高职就业率一直在上升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有特色、教育有特点和学生有特长,这所学校的就业就不会有困难。实际上,这样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相当一些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有些工科类高职学校,企业如果想要它们的毕业生,都要提前两年预订。
这位负责人说:正如周济部长所说的,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就业好才是真正好,一个高职院校的就业好了,也就证明这所学校办成功了。
高职高专规模以上专业初次就业率最高的20个专业
2005年
软件工程
纺织工程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机电工程
商务日语
报关与国际货运
药物制剂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
商务文秘
数控加工技术
机械设备及自动化
计算机控制技术
公路与桥梁
空中乘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化工工艺
供用电技术
2006年
铁道工程
机械设备及自动化
工程机械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
电气技术
服装设计与工程
金融管理
旅游日语
纺织工程
自动控制
多媒体艺术设计
自动化
烹饪工艺
自控技术与模具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供用电技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应用生物科学
计算机控制技术
建筑经济与管理
2007年
冶金技术
船舶工程技术
铁道工程技术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石油工程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轮机工程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报关与国际货运
教育管理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制冷与空调技术
供用电技术
印刷技术
染整技术
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
船机制造与维修
矿山机电
注:规模以上指毕业生规模在千人以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11-13)